獨立自主,學尊重

自由業 陳錦澄

  過去學生自治大多數以學生政府為範疇,多以強調學生在學生組織內的各式職權與效益。然而今日在友善校園、民主化風氣之下,治理權有了更廣泛的行使:大學生參與大學自治。

  筆者所謂的「大學生參與大學自治」所指的是在大學的管理與決策系統中學生有實質的主動參與,而不只是單純的被動角色。

  大學生為何要參與大學自治的系統?首先我們先以學生的背景來看,大多數的大學生都是一個成年人,已然擁有獨立自主的行為能力,能夠為自我的行為負責,不會像是中小學生一樣完全被動式的學習。以一個來自外地的學生而言,幾乎是一整天都待在校園裡面,如果說大學是學生的第二個家一點也不為過。而在校園的時間裡面扣除一周約20小時的上課,大學生擁有更多的自由運用時間。而學生在畢業之後馬上就得要面臨現實的社會,與各式各樣的組織與團體建立起互動關係,不再是校園內單純的雙向師生、同學關係。其次以學生角度來看,學生的觀點的畢竟跟教授會有不小的差異,而一年又一年進入大學的新鮮人所帶來的學生需求跟特質也都隨著這瞬息萬變的時代而變化。學生在大學裡面扮演一個類似顧客的角色,在管理學的層面來看如果大學系統中能夠有學生的參與,那就是加入了更多的顧客導向成份。

  學生應該如何參與大學自治系統呢?最基本的從大學法授與其校務會議學生代表權開始。我們應該要推行學生參與各級會議,讓學生可以從消極的抱怨中走到積極的改變,建設大學環境,成就一個真正民主、友善、完美的大學。透過學生組織作為橋樑,鏈結學生與校務。我們可以透過學生組織蒐集學生們的心聲、遴選適宜的學生代表參與會議決策過程、更有效率的傳達與執行校務。其中最重要的是學生代表的出席與表決權力,消極方面我們可以防止不適宜的制度產生,積極方面我們可以建設更良善的校園。筆者曾參與教務會議,會中有一提案擬將雙主修的門檻提高許多,僅讓成績在前幾名的同學能夠申請之。原本會中在提案人宣讀完時並無教授代表異議,然而筆者確認為這是一個跟本校培養跨領域人才的宗旨、系所自治制度相違背的政策,在學生發表了第一個意見後,教授代表們紛紛表達贊同,如此一來才將此提案修正為降低申請門檻、系所自行篩選的制度。在這個實例上如果沒有學生代表的參與恐怕在事後反而會引起更大的反彈。在校務會議上,曾經有一案是光電系所合併的議案,前前後後三次會議激辯討論了無數個小時,最後卻在學生代表以光電系所同學的朋友、學長來闡述對於系所合併的看法之後,大家馬上得到了共識。學生代表雖是少數,在會議中卻經常扮演臨門一腳的關鍵角色。而近年來系務會議、課程規劃會議有了學生代表,更能夠將很多老舊的成規修正,也使得學習環境加入了更多的互動元素。

  而學習效益呢?在這些參與會議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意見、聆聽與會者的想法,吸收教授、行政人員的智慧與經驗,學習民主、禮儀、應對進退之道。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耐與寬闊的視野。綜合來說,筆者認為現代大學必定要推行學生參與大學自治,以共同營造完善的環境培育新世代青年。

  自主自制應從尊重人權開始,方能廣納建言,聽任何不同角度的聲音,學習與不同的人相處,重視人權,尊重你我,就從現開始一起努力,共創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