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社會下的生態迷思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碩士班學生 賴均銘

  在傳統精緻農業化下的台灣,能創造出一個對人體健康有益並且對環境友善的農業環境嗎?

  為了追求高效率的生產量,一般農業早已習於噴灑農藥來加速農作物的生產,農藥威脅不僅危害人體健康,對自然生態也帶來了嚴重的威脅。此外,由於觀光事業的興起,高山種植溫帶水果以及高冷蔬菜大幅增加,成為土石流災害頻繁的主因之一,而直接或間接破壞了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生態環境遭受到極大的危機。

  農藥早在15世紀就已被廣泛利用,使用砷、汞等化學物質殺死雜草及害蟲來增加農作物的產量。雖然達到增產的目的,但是當時沒有預料到的是,農藥對於人類健康及生態環境會造成莫大的傷害,反而帶來後續更嚴重的問題。1962年,瑞秋.卡森寂靜的春天一書,一語道破了DDT對食魚鳥類生殖能力的傷害,對於食物鏈及生物多樣性帶來的重大衝擊。農藥的不當使用,也導致農作物的農藥殘留量過高,經食用後引起急性或是慢性的中毒,嚴重影響到人類的健康。

  台灣農業發展在1960年代開始投入在高山上,茶葉、高冷蔬菜及溫帶水果等作物的種植帶來了莫大收益,但也帶來嚴重的威脅。去年八八風災,由於土石流的關係傷亡慘重,全民都非常關心這個議題,但還是忽略了原本棲息在這些自然環境中的野生動植物。它們經過這次風災後,傷亡之大無法用數字形容。但是,到現在有無任何媒體持續關注呢?政府以及學界是否有認真在思考並著手從根本去與自然和好、去修補已經受到重傷害的土地呢?

  不過,情況看似惡劣卻也不用太過灰心,一群負有憧憬、具備知識的新農民開始投入有機農業。他們放棄了具高效率而且方便使用的農藥及化肥,改採有機的方式生產,透過有機肥料增加土壤的碳含量,利用食物鏈去取代農藥。一般農民在對待蔬果害蟲時,往往利用殺蟲劑就輕易地將其全部殲滅,但是連帶著也犧牲了其它的生物,這些犧牲者中很多對於農作物來說可是益蟲。例如瓢蟲,它們是蔬菜中蚜蟲的天敵。而到底有機農業對生態環境是否有所助益?英國的研究指出,有機農田中不管是蝙蝠、無脊椎動物或是蜘蛛的生物多樣性皆高於傳統農田,而這些生物對減少蔬果害蟲往往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機農業除了帶給消費者健康安全的食物,對於環境是友善的,動植物之間維持著上下層食物鏈的平衡關係,確實更趨近於自然環境,並且對於土地的永續經營有長遠的益處。

  近年來國人知識水準提昇,也開始逐漸重視環境議題,經過去年的慘痛教訓,勢必要強烈禁止進行山坡地的使用。台灣在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由於國外農作物的引入,國內糧食產生過剩的問題,農地紛紛休耕。從此可見,平原耕地似乎已足夠種植,不需拓展到高山地區。此外,令人看到希望的是,對於環境友善的有機農業將是未來的趨勢。目前台灣的有機農業畢竟剛發展不久,仍然存在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但是多一份力量進入,就會多一份健康產品提供消費者選擇,也多了一塊乾淨的棲息地讓生物生存,使生活、生產、生態的理念得以永續。這是台灣的新農業,是我們樂見其成並且要致力發展的方向,以期與環境和好共存,再現生機無限的美麗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