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偶感-經營多元智慧

台中市賴厝國小教師 陳惠華

  翻閱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好像學生時代的教科書喔!因為最後面還有大量的參考文獻和人名及專有名詞索引,在看過張稚美教授的<後記>後才發現這真的是美國加州師資培訓的教科書中譯本,面對這本書便不覺神聖了起來,但這本書卻有別於一般索然無味的教科書,它也是一本有效設計課程和教材、班級經營和輔導學生的實用手冊,是一本完全符合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精神的另類教學指引。

  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獨有的特質,這是每個人都不反對的,但本書卻明確告訴你可以從哪些具體的面向去發覺你學生的特質,一個孩子如果某學科表現不行,我們便應該從他專長的智慧項目切入去補救有缺失的項目,而不是一直針對他不行的智慧項目拼命給他練習,用其較弱的智慧項目去改進他已落後的技能,特別是對於那些特殊兒童而言,若能遇到有這樣想法與理念的師長,他將不再被標籤或歧視,也許這世間便又多增加了許多發明家或偉人,所幸在長期傳統只著重前兩項「語文智慧」及「邏輯-數學智慧」的培養以及此兩項智慧為判定一個學生成就標準的教育生態已經漸漸在改變,教育改革提出以學生為本位,以及培養學生十大基本能力:了解自我與發展的潛能、欣賞表現與創新、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表達、溝通與分享、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規劃、組織與實踐、運用科技與資訊、主動探索與研究以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皆與多元智慧的教學精神有所契合。

  從這本書中所提的實際教學具體可行之措施,雖然有部份是以美國的教材內容為例,但仍然是對我們提供了許多活潑生動的教學方案,但對於教育的熱忱以及不願任何一個學生被忽視、被放棄的理想,在闔上書本,想起整個環境體制時,便如同被澆了冷水一般,因為即使在你的班級中,你用了再完善的多元智慧學習環境,等到學生升上較高的年級轉換了新老師或是新學校,原本被肯定的智慧能力是否能繼續下去,抑或是再度被壓抑呢?在普遍聯考成績與學科成就至上的教育大環境中,要達到開發每位學生多元智慧的目標,似乎還有些遙遠,但如果沒有開始,就永遠沒有希望,而將身為國小老師的我們,所處的位置正是可以努力的起點,我願期許自己像一棵種子一樣,播種在每個我即將帶領的班級裡,期待每位學生快樂的成長學習與自我肯定。

在教學上的啟示:

  多元智慧發展理論應該在教育環境中受到應有的重視,而且這也應該是正常教育的重點與常態,雖然我們看過報導與影片中指出美國的學生學業成就普遍低落,但是許多偉大的發明家、科學家、音樂家、體能選手...等,卻又是這樣的環境所培育出來的,答案顯而易見,太多天才被台灣高壓的教育制度所埋沒了!

  我十分相信如果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充實和指導,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能力使所有七項智慧發展到一個適當的水準,有一些要點在教育執行的應用上應該要自我提醒注意:

1. 應避免把一個孩子分在一項智慧裡,每個孩子也許至少會有二到三種智慧。
2. 多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不當行為並注意他們如何渡過在校的課餘時間來辨別學生最發達的智慧。
3. 經營一個多元智慧的班級,老師應放一本筆記或日誌在書桌或書架上,記錄對每位學生的觀察,亦可對每位學生製作一個專屬的檔案夾。
4. 教師應不斷的變換講課方法,從語文到空間再到音樂等,經常以創新的方式來結合不同的智慧,如此學生在一堂課或一天之中,總會有時間積極發揮他的最強智慧來進行學習。
5. 以多種方式來評量學生,鼓勵學生選擇在某一特定技能、科目、內容或領域上,以多種方式中的任何一種來表現其能力。學生可以選擇他們自己喜歡的測驗方式。
6. 不應以記憶力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成就,記憶也專屬於不同智慧,所謂記性壞的學生可能只是在某一項或兩項的智慧中記性不好。
7. 教師可以成立成長團體,彼此分享經營多元智慧的經驗及心得。

  當然,人的潛力無窮,七項的智慧理論並非絕對,多元發展才是其精神,我們應該走出以「教科書為主導」、「考試領導教學」的傳統教育模式,將「教」、「學」和「評量」與學生生活結合,因為兒童不是透過文字而是透過經歷學習;不是透過書本而是透過生活的書本學習,建立一個「以學生為主導」的教育應有模式,過去是:兒童剛到學校時是問號,離開時卻是句號,如今希望再多元智慧理念的推展下,不再製造任何一個句號離開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