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玩家---探討遊戲對幼兒發展、學習的影響

雲林縣雲林國小幼教師/碩士 沈育慧

壹、前言

  有人說:「孩子是天生的玩家」,這句話聽起來真是心有同感。每天和幼兒們相處在一起,不難發現幼兒真的有過人的精力及用不完的想像力。例如:請他們去洗手,他們就會在洗手台邊玩起水來,甚至吹起手上的泡泡,大泡泡小泡泡深深的吸引他們;請他們將瓶子做資源回收時,他們卻拿起瓶子玩起敲節奏的遊戲。無論在任何時間或任何地點,幼兒都可以玩的很開心。在我們看來是個不起眼的東西,但是經過幼兒的心思,就會變得好玩又有趣。而且可以反覆的玩不會厭倦,這些在生活中是常常可以見到的,而且是自然發生的。

  在幼稚園裡的每一天,總會看見幼兒有用不完的精力,而這些精力都發洩在遊戲中。遊戲對幼兒的發展及統整是非常重要的。透過遊戲的方式,幼兒能夠發洩精力、學習生活中的責任、達成困難的目標、重新體驗挫折、所以「遊戲」可以說是幼兒的工作也是幼兒的生活。遊戲對幼兒來說是如此的重要,以下就要來簡單的探討遊戲影響幼兒的發展有哪些?

貳、文獻探討

一 、遊戲的價值與功能

  遊戲是一種學習、一種活動(郭靜晃,1992),透過遊戲的方式,幼兒能夠發洩精力、學習生活中的責任、達成困難的目標、重新體驗挫折。也能獲得大小肌肉的發展、語言的發展、社會行為的發展、人際關係的發展、解決問題的提升。

  遊戲是幼兒掌握與認識世界最直接的方式(溫仕國 ,幼教資訊178期),所以遊戲的本質是快樂的,內在的動機是自願的。而個體的本身是主動積極,所以任何遊戲對幼兒都是有意義的。

  派登(Parten,1932)研究學前幼兒參與遊戲的狀況,將遊戲發展過程,分為下列幾階段(蔡淑苓2004):

(一) 無所事事的行為(Unsccupied behavior)
   約兩歲出現此行為,對自己又興趣,忙著他自己。對周遭事物只是一時短站的
興趣,假如問她要玩什麼,他只會搖頭。

(二) 單獨遊戲(Solitary play)
約兩歲至兩歲半左右出現,自己的玩具才是他的夥伴。此其的幼兒獨言獨語,自己遊戲的時間佔大部分。不會關心別的幼兒正在玩什麼,只專心自己的活動。

(三)旁觀遊戲 (Onlooker play)
兩歲半左右,幼兒會花大量時間來旁觀其他幼兒遊戲。他能看到、聽到全部的遊戲過程,但不會主動參與,和那遊戲團體是有距離的。

(四)平行遊戲 (Parallel play)
二歲半至三歲半左右時期,幼兒單獨遊戲。集體在同一個場所,單獨完自己的遊戲,各玩各的彼此之間不會在一起,也不會有互助合作的行為。

(五)聯合遊戲 (Associative Play)
三歲半至四歲的幼兒,幼兒之間會產生小團體的遊戲,關心共同的動作,遊戲物品可以互借。會溫柔或企圖控制某一幼兒是否可參與此活動;團體成員從事相同或類似的遊戲,但彼此間沒有協調分工沒有共同目標。幼兒不必屈服個人興趣,可以不管別人,憑自己的願望來遊戲。

(六)合作遊戲 (Cooperative play)

  四歲半左右,幼兒會為了參加競賽或是為了表演戲劇活動,會組織一個小團體。而這小團體裡面,會有一兩個成員來指導其他幼兒,有組織、有秩序,大家分工合作來完成一件事情。

  以上所提的社會性遊戲,對於孩子的遊戲發展,經常被老師當成幼兒遊戲發展中的成熟指標。從這指標觀察幼兒,是否有能力與他人互動。而在幼稚園裡隨時可看見孩子的遊戲發展,老師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老師必須從中協助幼兒的遊戲發展,促使孩子們能將自己的社會行為發展,發展到最好的階段。幼兒有較多的社會互動遊戲,是可以幫助幼兒學習瞭解或是建立良好的關係、培養正向的社會能力,同時可以促進同儕的良性互動。

二、遊戲影響幼兒的發展

  許多學者對遊戲是否影響幼兒發展感到興趣,並研究遊戲和發展各層面的關係。遊戲給予幼兒有機會去瞭解其世界,與人互動、表達控制情緒、語言發展、文學與象徵能力,挑戰任務、解決問題,創造自我實現;相對的幼兒如不常與人遊戲或互動,長大後則可能發生社會適應不良的問題,影響其心力與生理的發展。

  科學家發現人腦突觸的形成,主要在應幼兒時期經常受到外界感官遊戲經驗的刺激,且一再連接突觸,就會永久保留;相對的,如是外界刺激不夠,腦部的發展將會受影響,反應將會便慢。因此遊戲經驗對幼兒身心發展有密切的關係,以下將簡單探討「遊戲」與幼兒之身體、動作、情緒、語言社會及認知等層面之發展關係。

(一) 遊戲與幼兒身體、動作發展

  遊戲可促進幼兒身體感官和肌肉系統的控制和成長(Athey,1984)從遊戲中動作的反覆性、動作的順序性、可建立良好的神經傳遞系統,有利於幼兒身體動作的發展。幼兒從遊戲動作反應練習,會使動作能力更迅速、正確,從粗大的動作遊戲,可發展空中對身體移動的認識。從較小物品遊戲的遊戲操作中,精細動作及手眼協調能力就在遊戲中獲得。由此可知,遊戲影響動作發展,建立身體動作如平衡、敏捷、強壯與合作等。

(二)遊戲與幼兒情緒發展

  遊戲是幼兒情緒調節的工具,可從遊戲中看出幼兒的情緒發展。幼兒在一個安全的情緒裡,會盡情的發揮想像空間,利用遊戲的方式,來克服周遭的困難與障礙。遊戲也可以讓孩子表達情緒的感受、經驗、期待、、、等。

  例如:幼兒在扮演區時,會扮演著「爸爸」、「媽媽」及家中的角色,在對話中就可以看見幼兒的家中家長們對話內容及相處模式,幼兒藉著遊戲表現出來。扮演爸爸的幼兒,假裝吃了一口飯,接著就對扮演媽媽的人說:妳煮的菜真是好吃啊!接著扮演媽媽的人又開始忙著做菜的樣子。一副溫馨的畫面可以從孩子的遊戲中感受出來,因此遊戲可以適時的讓孩子把情緒表達在生活情境裡。

  遊戲有助於情緒的發展,經常進行想像遊戲的幼兒比進行其他遊戲的幼兒較有耐心等待,即是控制衝動的能力較佳。(陳淑敏,2005)而經常進行假裝遊戲的幼兒,比較常會笑,堅持度也會比較高會變得較少生氣或悲傷。

  由此可見遊戲是可以控制負面的情緒,而適時的抒發不愉快的情緒,愉快及正向的情緒表現出來。

(三)遊戲與幼兒語言的發展

  幼兒經由遊戲做為媒介,能掌握語言中的語音、語法、語意,可以提供幼兒練習語言的機會。從遊戲中發現,幼兒說話的字數的多寡、句子的長短,都與遊戲有關。在扮演遊戲中幼兒不只學會扮演的角色外,也會將動作與情感一起用語言表現出來。

  從遊戲中建立並練習社會慣用的語言形式,也能在遊戲中使用語言與人互動,引起使用語言的動機,釐清觀念。也能探索發現物品之意義與相關,擴展思考的意義,刺激語言的創新,提升語言的思考。同時,遊戲也讓幼兒的語言抽象思考的到互動的解釋,命令、討論,虛構以及使用象徵的符號能力。幼兒可以將語言具體的行為動作,把抽象及具體的行為配對,作為以後讀寫的基礎。

(四)遊戲與幼兒社會行為的發展

  遊戲就是讓幼兒認識他人的角色,減少自我中心的一種方式。從遊戲中,幼兒學習如何和他人對談及互動,控制自己的佔有慾、遵守不同的規定、對他人的行為做出適度的反應,控制過份的衝動。也表達思想、感覺與有關係。認識他人與自己、與人分享知識、瞭解經驗,建立分享、輪流、合作,與領導等社會技巧。

  在實際的遊戲情境中,筆者也曾經觀察到,當老師宣布自由選擇學習區時,扮演區總是超過限定人數。由此可知,在這組織角色遊戲時,幼兒喜歡扮演的遊戲,從中學習社會性、團體生活、也能很快融入團體。他們扮演著角色,進行份內的活動之社會行為,在塑造及延伸到現實生活中,促進社會行為的發展。

(五)遊戲與幼兒認知發展

  遊戲中幼兒自己控制著遊戲的內容及過程,操作過程中又解決問題的機會,也有經增進創造思考的機會。此外,從遊戲中可以有分類能力、認識空間概念、邏輯思考數概念等多項認知能力的培養。

三、遊戲與教師教學

  綜合以上所說的,發現遊戲影響到幼兒的身體、動作、情緒、語言使用社會認知理解的發展。同時,也發現幼兒要具備某些能力,以便能夠完成某些遊戲。可知遊戲和幼兒發展及學習領域是有實質的交互關係及相關性。

  對幼兒教育的工作者來說,有關遊戲和教學的相關問題就變得很重要了。幼教師要清楚的知道,設計的課程能讓孩子在遊戲中就能學習到多方面的能力。而且很自然的把「遊戲」融入到老師設計的學習活動中。讓幼兒能在無關存在於社會功利現象的事實,不帶現實利益色彩的活動中學習。安排幼兒從遊戲中學習,而感到快樂自在。

  以下提出幾點,做為老師運用幼兒遊戲與教學之間的互動,讓遊戲變得更有價值。

(一) 教師要讓遊戲設計在課程主題下:

  幼兒的生活就是遊戲,因此,老師的課程設計目標就是要將遊戲融入課程中,將幼兒課程遊戲化。教師也要認同幼兒從遊戲中自我調適的過程,讓幼兒能在遊戲中發揮及自行探索遊戲,幼兒可為自己的學習負責。教師要有效率的組織幼兒的學習情境,提供課程架構,將教材結構,設計得更遊戲化,為幼兒創造一個最大的發展區間。能肯定與支持幼兒發展自己的學習步調,才能展現遊戲中學習的功用。

(二)瞭解幼兒的身心發展提供合適的遊戲材料

  在幼兒身心發展中,我們可以發現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發展的層次提高與變化,很自然的我們可以從孩子的遊戲中看出來,也說明了遊戲材料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教師要幫助幼兒從遊戲中獲得最佳的益處,要加以思考幼兒的年齡發展狀況,掌握幼兒遊戲的材料及遊戲基本的工具。並在遊戲活動中反覆的練習,進而精進熟練,增加幼兒的思維、想像,出現創造的意念,而提升遊戲的功能。

(三)佈置安全和吸引幼兒的遊戲場所

  遊戲場的規劃與佈置,是幼兒進行遊戲學習的基本條件,它會增加幼兒的視野,啟發幼兒的歸屬感。教師對遊戲場所要加以整體規劃,要為幼兒提供與保持一個安全、趣味,有挑戰的社會互動環境。

  環境的佈置與安排,是環境心理的一種延伸,是幼兒學習的支柱。也是幼兒進行遊戲的基本條件,是激發幼兒遊戲的興趣,願望,發展幼兒各方面能力的準備,亦是無形的教育課程。

(四)要有足夠悠遊的遊戲時間

  幼兒的遊戲要圓滿達成,需有最低限度的「時間」。要有效的依課程主題遊戲中學習,也不可忽略時間的因素的安排;足夠的遊戲時間,是有必要性的。楊淑朱(1997)曾力倡給幼兒自由遊戲的時間,至少30至50分鐘,也建議的自由時間也包括室內及戶外的遊戲場時間。

  教師必須為幼兒做好遊戲時間的規劃者和起始者,讓幼兒有充分的時間遊戲,在不知不覺中融入課程主題中,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進而達到學習的目標。

參、結論

  遊戲是幼兒自然的活動及自然的學習媒介,是由直接內在的動機引起;具想像力的行為模式,且能同化調整外界的現實,來符合個人的概念。不需依賴外在世界獎懲,不受外部規則制約,而又有自己的規則。重過程不重結果及積極的參與活動,遊戲主導了幼兒的主要生活活動、我們透過遊戲的力量,欣賞幼兒的遊戲,洞悉幼兒的發展,做好幼兒的教育,讓幼兒從遊戲中增進學習的效果,這才是遊戲真正的價值。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James E. Johnson著 / 郭靜晃譯(1992)。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
陳淑敏(2005)。幼兒遊戲。心裡出版社。
溫仕國(2005)。幼教資訊178期
蔡淑苓(2004)。遊戲理論與應用-以幼兒遊戲與幼兒教師教學為例。
楊淑朱(1997)。幼兒遊戲課程之探討與分析。教師之友,第38卷,第一期,59-67頁。
二、英文部分
Athey, I.(1984).Contributions of play to development. In Yawkey, T.D., Yawkey, A.D., & Pellegrine, A.D.(EDs.). Child,s Play:Develpmental and applied(pp.9-28). Hillsdale NJ: Erlbaum Associ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