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與包容

國立台南一中老師 小陶

  高中國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病梅館記」,內容提到因為文人畫士欣賞梅樹的角度是要長得偏斜欹曲及稀疏,導致賣梅樹的商人為賺取更多利益,就把原本長得端正直挺茂密的梅樹,全都砍斫刪剪扭曲,以迎合這些文人畫士的喜好。因此原本自然生長的梅樹就被繩索鐵絲弄得歪七扭八,也被移植到盆栽塑形而再也無法自由生長。在晚清受到西方外來思潮衝擊下,作者龔自珍先生寫作本篇文章的用意,在諷刺清朝腐朽的八股科舉考試及腐敗的官僚行政制度,是在箝制思想、扼殺人才,導致人才不論是人格或才能都被殘害扭曲。在對學生講述時,學生的反應及角度倒是讓我有更多的感觸了。

  雖然時代已不同,但是我們現在的社會及教育環境,似乎有些問題依然存在著:正如欣賞梅樹的美感,哪一種才叫美?是文人畫士的標準才是美?那其他不符合此標準的難道就真的不美嗎?難道不符合標準的就一定要被矯正成既定的姿態,而完全無法保有它的自我嗎?或許那些文人畫士原先並沒有要殘害長得端正直挺茂密的梅樹,只是在商人變本加厲的作法下,反而不符合標準的連一點存活的空間都沒有了。誰是真正的加害者?

  在我們現今的教育體制中,對待學生、區別學生有沒有一些標準呢?是用功的,不用功的?是乖巧的,頑劣的?是好學生,壞學生?這些標準又是以誰的角度來訂定的呢?或許原先有些標準及作法立意出發點並非不好,但又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而把它扭曲了呢?考試、比賽、分班、管教......這些真的都不好嗎?所謂的適性發展,並非完全放任自由,任其自生自滅,而是尊重每一個獨特個體的獨特性,面對存在的個別差異有更多的包容及體諒,有它可以喘息的空間。畢竟有生命的個體,並不是物品,是不能標準化、規格化、大量生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