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與關懷—平埔族群認同之於政府的承認

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李信成

  居住在台灣平原地帶的原住民族,原來分散成大大小小的聚落,過著漁獵農耕的自在生活。之後,荷蘭人、鄭成功家族、清政府先後統治台灣,尤其是清代漢人大量的移人,原住民族的生活空間受到嚴重擠壓,有的被迫離開家園、有的則刻意隱藏身份容身漢人之中......。這群在清代被稱為"熟番"、"平埔番"的人到了日治時期大多已漢化,大多喪失了他們的文化,學者開始稱他們為"平埔族",日治初期仍被視為"熟蕃",各蕃社有頭目,漸漸地,也被視為與漢人一樣了。到了國民政府來台之後,他們就被視為與漢人無異了。

  在這樣被同化甚至被欺侮的歷程中,部分的族人避居到漢人看不上眼的貧瘠土地上,仍然堅持維持祖先的文化;或是已喪失他們的文化,但是仍維持他們的族群認同,他們都仍然以祖先為榮。其中一群仍維持部分文化的民族,透過復振運動,爭取到政府的承認,即噶瑪蘭族。但是仍有些群體(包括巴宰族、西拉雅族等),希望政府能承認其族群身分,政府卻不願意承認。最近(2010年4月)平埔族群乃到聯合國告中華民國政府而被受理。

  一個群體的文化是人類寶貴的資產,台灣平埔族群是歷史上有清楚記載的原住民族,仍然保持其文化或認同的後裔,政府沒有理由不承認其為一個群體,這是尊重一個群體的存在,也是尊重歷史!政府更應在還沒有制定完整法規辦法之前,採取積極的手段,協助仍舊保持其傳統風俗文化的群體(如仍有阿立祖祭祀的群體、如小林村的整體協助)。關懷仍努力維持傳統文化的群體,讓多元文化並存進而發揚,更能突顯我們這個社會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