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腐朽為神奇 談校園裝置藝術

新竹縣華興國小校長 盧雲珍

壹、 一圓孩子藝術創作夢想

  圓孩子藝術創作的夢,引導其追尋真善美的新視界,是校園裝置藝術的發想。近年來各國對於教育日趨重視,國內的教育也為了順應此世界性的潮流作大幅度的變革。如小班教學的改革,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皆使得課程內容變得更多元、多樣、且本土化,課程實施的方式也更活潑、生動、彈性化。雖然近代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展開,藝術教育的推展,卻仍末能受到其應有的重視。藝術教育成效不彰,藝術教育目標無法落實,國民人文藝術素養普遍不足,美感經驗乏善可陳,生活品味令人不敢恭維,社會風氣敗壞不良......更是直接衝擊影響我們日常的生活品的主因。透過兼重知識、技能、情意三者的藝術教育過程的實施與培養,使學生的藝術涵養提升。所以藝術教育的實施,必須先從啟發孩子對人文的關懷,培養兒童豐富的想像力與獨特的創造力著手,使學生認識藝術、貼近藝術、喜歡藝術......。身為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是:充實兒童的藝術認知、美感特質、審美能力、人文關懷...等能力,使每個兒童將來都能成為一個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力與思考解決問題能力的現代國民。

  天下雜誌期刊「美的饗宴」,其中有一篇關於新加坡特別報導,提到近來新加坡政府有感於藝術對生活品質及國民競爭力提升的重要性,將城市當成藝術空間來打造,讓城市的建築不再那麼「冷」和「硬」。這個概念觸發想把學校的校園當作藝術空間打造的靈感。因為如果能從「玩」裝置藝術入手,透過美化、綠化、藝術化三合一的概念,必定會讓校園看起來煥然一新。塑造出一個既優質又適合學生學習的「孩子國」,讓學生於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再學校教育環境中潛移默化,具備美感特質及獲得美感經驗,為其未來的生活鋪陳的既感性又有品味,成為懂得如何過美好生活的「生活藝術」大師,和懂得欣賞藝術的「藝術生活」高手。

  「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從校園空間改造,推展校園裝置藝術過程中,使兒童從視覺藝術的實際體驗活動中,能充分表達其創作的觀念與情感,並學習運用複合媒材創作裝置校園空間,並於藝術創作的過程之中,學習到對作品的描述、分析、理解、解釋、比較、批評、並省思其對作品的創作經驗,感受及其所象徵的意涵,進而從不斷的嘗試與學習活動中獲得不同美感經驗,建立具有評價不同藝術創作的審美能力和對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相互尊重的正確價值觀,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情。開創一所媲美「桃花源」或「伊甸園」般美妙的「藝術特區」。藉由「學習如何學習」的方式,指導孩子嘗試學習裝置藝術的創作手法,相信既可以增進孩子的美感經驗,又可培養兒童美感特質形塑人文與藝術方面的素養。

  記得曾經閱讀過一篇論述「另類遊戲-後現代主義下的藝術創作教學」,其中對後現代審美思惟與文化特徵的探討-「我們不難察覺到置身於如此複雜多變的後現代社會,僵化的既有教材內容,很難切合社會所需,由此可逐漸歸納出今後創作教學的首要課題,再於如何擬定富時間感的教材(客觀性要求),使之能與學習者的需要與期待(主觀性要求)相符合;其次是如何讓學習者能夠主動培養藝術創作的動機,並建立起"審美必要性"的價值觀。在沒有遠離社會發展的方向下,學習者培養對藝術創作的深厚感情與興趣,乃是個體的藝術生命成長的必要基礎。」

  這篇論述說明了藝術創作追求的方式:是一種較尋常體驗更高的心靈經驗與藝術機能,創作者由創作行為的追求與完成,達到一種自我實踐與感覺的滿足。因此,擬定富時間感的教材,使之能與學習者的需要與期待相符合是藝術教育重要的軸線,讓學習者能夠主動培養藝術創作的動機,及建立起"審美必要性"的價值觀。的確「只有行動沒有構想是盲的,只有構想不去行動是空的。」因此「玩藝術」必須具有思考力、創造力及行動力,三者缺一不可。將校園視為美術展覽館,提供創作者最佳的藝術展覽場域,再校園裝置藝術的創作過程培養孩子藝術創作動機、興趣,進而建立其的價值觀,是藝術創作教學的典範。從開放校園環境空間,做為藝術教學創作場域入手,提供兒童藝術創作活動進行之舞台,透過溝通、協調方式凝聚共識,並形成學校願景,再輔以合作、協同方式師生共同設計、創作、美化校園藝術環境,並經由教學歷程中透過自我反省思考、相互批判、檢討修正之教學策略,是可達到提升兒童美感經驗文化陶冶美化人生的有效途徑,也是完成創作希望與夢想的試金石。

貳、 尋找教育核心價值

「人生了不起的事,不是站在什麼地方,而是朝什麼方向走。」

  美術教育雖然只是現代學校教育的一部分,卻是對社會、民族、文化的未來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的重要一環。兒童美感特質的培養與人文與藝術素養的形塑,是落實兒童美術教育的根本之道。而兒童的美感特質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後天培養出來的?如何提升兒童的美感特質?如何透過教與學的過程中,正確的引導出兒童的修養與情操?如何利用後現代的表現方式,以複合媒材做裝置藝術的創作,使學校環境成為綠化、美化、教育化、生活化、藝術化兼具的優質美麗校園,以符合現代化校園的要求?如何利用空間改造,使兒童從視覺藝術的實際體驗活動中,能充分表達其創作的觀念與情感,並學習運用複合媒材做裝置藝術的創作方式裝置校園空間?如何從藝術創作的過程之中,學習到對作品的描述、分析、理解、解釋、比較、批評、並省思其對作品的創作經驗感受及其所象徵的文化背景意涵?如何從不斷的嘗試與學習活動中獲得不同的美感經驗,建立具有評價不同藝術創作的審美能力和對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應相互彼此尊重的正確價值觀?......等一連串的藝術教育問題,是藝術教育應重視的課題。

  「校園裝置藝術」的創作概念,主要源自於對各個美術館、文化中心、博物館、公園......所展示的公共藝術、環境藝術等的興趣。有感於地處於偏遠之文化不利地區的兒童,極少有參觀藝術展覽的機會,希望能透過環保資源回收物的再利用、發展校園裝置藝術作為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重點項目之一,不但可以形塑兒童美感特質、雕琢兒童人文'藝術涵養,打造一所具有特色及美感的「理想孩子國」,更可培養孩子帶著走的能力。

參、 校園裝置藝術創作之五部曲

「潛能可以被激發,奇蹟可以被創造,只要我們提供舞台給學生。」

  源自開放教育的觀點,開放校園場域提供全體師生做為藝術創作舞台,去除固有的傳統框架,讓孩子更自由、更多元、更有空間的學習藝術課程,是讓藝術教育的實施能與周遭環境結合,將藝術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實現達到「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回首五年來,以裝置藝術為主題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計畫,從啟動夢想的翅膀,踩著渾沌未明的步伐出發,茫然地在迷霧中探索,為的就是期待美麗的悅變,和等待黎明的到來,及讓人發出「surprise」的驚嘆!透過數位相機的捕捉,檢視這幾年的師生藝術創作,的確有不少是匠心獨具、嘔心瀝血的經典之作,及讓人印象深刻且很難忘懷的創作經驗。僅將實施過程師生創作的歷程,做簡單的分期:播種期、孕育期、萌芽期、開枝期、散葉期等五期,並概述分享於後:

一、 藝術創作播種期

  從九十學年度下學期開始,試著以各種環保資源回收物做為校園裝置藝術創作媒材,劃分低、中、高年段為博同教學群,將主題活動內容,融入各科教學活動之中,由教師先行示範並帶領學生「做中學」。期許師生能領略資源再利用、裝置藝術創作設計、藝術融入環境......等相關知識與理念,將知識融入教學情培之中。「化腐朽為神奇」做校園裝置藝術。此期屬試探性質作品少,重點在觀念的溝通與創作理念之介紹。

二、 藝術創作孕育期

  九十一學年度上學期,因為是第一次讓學生從事藝術創作教學創作,該學期的藝術創作採自由創作方式,作品不多,總共僅有五件,但每件都讓人振奮,開啟了校園裝置藝術的創作之門的試金石。到了九十一學年度下學期,以校園裝置藝術為主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經過不斷的努力後獲得全體的師生認同,從一開學即可看到幾個班級,已經開始著手準備各種的複合媒材,更有學生開心的問「什麼時候可以開始藝術創作?」,讓人聽了內心感到非常窩心,也點燃了推展校園裝置藝術的信心。本學期的藝術創作作品,件件作品不僅精采且有創意,經過一年的孕育,校園裝置藝術的種子逐漸萌芽。

三、 藝術創作萌芽期

  經過一年的摸索、嘗試、試探、檢討、修正、創新後,九十二學年度上學期,全體師生的概念漸趨成熟,唯可能創作「養分」稍嫌不足,以至於出現「高原現象」,似乎很難突破創作的視角,包括媒材的選擇,題材的選取,內容的廣度,觀念的表達,皆面臨瓶頸。為了不讓剛要萌芽的種子枯萎,一定要給他們充分養分、水份、陽光,於是上網蒐尋了國內外相關的藝術創作作品,包括公共藝術、裝置藝術、空間藝術、地景藝術、觀念藝術...等資料約三四百件作品,及利用暑假到威尼斯參觀威尼斯五十屆雙年展,全球頂尖藝術家的作品琳瑯滿目,用數位相機拍了許多照片,選定週三教師進修及學生綜合活動時間,透過視訊教學放映予全校師生觀賞,希望能藉由國內外的藝術創作欣賞,寬廣老師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創意。經過密集的藝術創作鑑賞後發現:不但教師的教學不同了,也看到兒童的想像力、創造力被激發了,從這學期的作品中處處可見兒童豐富的想像力與創意的高度表現。

四、 藝術創作開枝期

  歷經三個學期的校園裝置藝術創作教學活動,除了讓兒童的創作靈感得以自由發揮外,真正看到了孩子藝術素養的增進,而成長與進步的動力,主要來自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教學與不斷的檢討、研究、修正、改進,讓學校的校園環境因為藝術創作的作品裝置點綴,校園景觀呈現出以往所沒有的新風貌,更獲得校務評鑑各委員的青睞,被評選為校務發展「特優」學校。當時校務評鑑的兩位教授顏國樑教授及林志成教授更期許我們:希望校園裝置藝術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呈現的優良成果,能做永續的經營,以真正落實藝術教育的推展。為藝術教育紮根,此期校園裝置藝術的枝幹也漸漸茁壯,學生的創作能力興趣也逐漸提高。可從教師教學札記及師生心得中窺其端倪。

五、 藝術創作散葉期

  從九十二年起的藝術創作作品,比起前幾學期的作數明顯增多了許多,主任、老師與家長更主動加入校園裝置藝術創作的行列,且都表現不俗,深獲教育局的讚美,並於九十三年一月六日首先參加新竹縣百座燈塔公開發表,學校推展的裝置藝術的成果,更獲得各界支持,中國廣播公司報導中國時報記者專訪。其後參觀本校校園裝置藝術的人絡繹不絕,但為避免學生學習受干擾,經全校師生訂每年五月的最後一週為「裝置藝術週」,開放提供其他教育界有興趣的老師參觀指教。除此之外,校園裝置藝術亦推廣至他校,本縣光明國小、華興國小、北平國小、芎林國中......也將裝置藝術落實於其校園環境之中,是我們推展「校園裝置藝術」開枝散葉的最佳寫照。

肆、 校園裝置藝術創作的感動

「局外吶喊,總是無益;躬身入局,才有希望」-曾國藩

  從九十學年度下學期開始展開校園造形裝置藝術創作以來,歷經五個發展時期展,分別為:藝術創作播種期、藝術創作孕育期、藝術創作萌芽期、藝術創作開枝期、藝術創作散葉期,總共完成的藝術創作作品數上百件,每件作品皆有其獨特的創作設計理念,所使用的素材大部分是用環保素材,如寶特瓶、養樂多瓶、鋁鐵罐、花盆、斗笠、牛奶紙盒、稻草、竹子、等不堪使用的掃除用具及體育器材、樂器、桌椅......等破損的學習教具,經過親、師、生同心協力,互相觀摩學習及精心創作下,每件都是佳作,看了不禁為他們的創意無限喝采,更為她們的巧思與純真深深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