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好men

國立台北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王彥稀

  葉永鋕,一名從小喜歡玩炒菜遊戲,不喜歡玩電動、機器人,聲音尖細,參加合唱團的國中男生,在二○○○年四月二十日的早上倒臥在校園男廁的血泊之中,並且離開了這個世界。

  第一次知道這個事件是在畢恆達教授的書《空間就是性別》中讀到的,讀到這個故事的當下,我的心情極為沉重,讓我回想起過去在學生時代身邊總有不少同學以「娘娘腔」、「妹妹」或「娘娘」來稱呼我(其中當然有惡意也有好意),雖然我從不曾放在心上,但如今回想起來,這不啻是瞧不起那些具有女性特質的男性,認為他們不夠「MAN」。事實上,這更是一種歧視女性的表現(殊不知這個世上每個人都是從娘胎出生的!)。這不禁讓我反省我們的校園中建構了一套什麼樣的性別論述去壓迫那些具有女性特質的男生,致使他們失去了生存的空間,甚至將這些論述化為具體的暴力行為,讓他們生活在恐懼之中。

  傳統的性別觀念,例如男兒有淚不輕彈,不斷地一再重新確認、審視、監督所謂的男子氣概(masculinity)。對外,訓練每個男生都要有強壯的身體、陽剛的外表(體育課操場總是要比女生多跑兩圈);對內,培養每個男生都要有堅毅的性格、拒C且MAN的內在心理(男生跌倒了不僅不能哭還要表現出一副不痛的樣子)。透過這些對外在及內在的訓練培養,再次維持與強化了既有的性別界線,重新肯定了單數的MAN才是所謂的男子氣概(masculinity),否定了多元的、複數的MEN的男子氣概(masculinities)的存在。但是,我要問的是,難道每個男生都是要長這個樣子嗎?事實上,性別的表現本應如光譜般的呈現,每個男/女生的性別中都帶有不同程度的女/男子氣質,對於性別的肯定本就不能以單一的價值標準去衡量劃分。

  然而,令人感到諷刺的是,「性別平等教育法」的通過已有數年,而「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成立更已超過十年之久,在「性別平等教育法」中更是特別強調消息性別歧視、尊重多元性別特質及性傾向。此外,自九年一貫課程推動以來,也不斷強調將「性別教育」融入課程與教學之中,更有不少的學術研究專注於破除校園環境、教科書中的性別刻板印象。縱使性別教育推動數年,然而,我仍偶爾會聽見身邊的朋友(他們多是小學老師)訴說著學生是怎樣對性別帶有偏見、如何缺乏性別觀念。固然現行的學校課程中持續的在推動性別教育,但這些性別教育的教導多著墨在生物性別(sex)的差異,對於社會性別(gender)的差異卻未能有更多的引導與討論,致使孩子們的觀念仍難轉變,社會文化制度處處是性別化(gendering)的建構。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如何提供一個沒有歧視、壓力、平等的校園環境,如何解放既有的性別秩序、開創新的性別空間是我們刻不容緩需要面對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