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創意之社會責任

萬能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副教授 鄭凱元
   廣告主要工作任務是如何增進訊息的效果及其市場,也可以說就是將業主原本的訊息動機與目的進行修辭。廣告修辭途徑大多從三個面向來作整合,一是對市場資訊做出總和性評估,二是針對目標對象之認知和生活形態做出策略性的溝通或宣傳之計畫。三是就收訊者所處的文化環境取得相關文化符號,做出轉譯之象徵型態來表現訊息,以貼近消費者;這即是所謂的廣告創意設計。

  廣告效果的製成,目前採行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為「有趣型」的表現方式,再者是「美感型」的表現方式。然而這兩種手法是否對整個社會產生正負面的影響,又有何促進社會價值觀的啟蒙以及反思。

  70年代有支「奇檬子」飲料廣告,打出一句「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標題,以投入年輕族群所嚮往的自由生活形態。然而因其促成一種處事觀念的偏差而與社會互動機制相衝突,所以引發廣泛的討論。最近筆者注意到海尼根的兩支廣告:一為喬遷之喜篇,另一為熄燈篇。前者是妻子帶領姊妹淘去參觀其新居寬廣的更衣室,令她們發出羨慕的讚嘆聲。同時丈夫則引領同好到全部都冷藏著海尼根的特大冰櫃「室」,而發出歡樂的尖叫聲。更衣室只能用來炫耀而不太可能分享;反之海尼根啤酒的冰櫃室,兩者兼具。海尼根是個「分享品味」的啤酒品牌,這則廣告不但宣導了「分享」的交誼模式,也完成了其社會任務。熄燈篇則是兩個男士在宴會上看見冰桶只剩下唯一一瓶海尼根,距離較遠者採取熄燈的戰術而獲得啤酒。這樣的表現是在強調男士對海尼根之品味上的執著,而小聰明的使用創造出了「有趣型」的效果。此番演出是否衝擊了社會倫理所需的「教育性」?或是說社會能否經得起這款玩笑?輿論是否能釐清出效果與訊息之分別?這些都是廣告創意者在進行創意實必須兼顧的。

  大約十幾年前意識形態廣告公司發行一系列司迪麥口香糖廣告影片,其採用拼貼的手法來處理流行文化的相關符號,以作為視覺表現,並且以無厘頭的文脈流竄其間,塑造出品牌的獨特訊息風格。就當時不慣於圖像閱讀的消費大眾而言,這是個不知所云的廣告,也就遭受到不少批評。然而此一表現風格卻在批評聲浪中形成話題和風潮,促使廣告公司之業務拓展至百貨業(中興百貨)和新聞業(中國時報),完成了台灣後現代美學的傳播型態。現今此款風潮與型態已不多見了,現今取而代之的是「高尚品味」和「通俗趣味」兩種表現方式。「高尚品味」者有如亭亭玉立的名媛,「通俗趣味」者有如劍湖山的中醫藥帖、電玩中的美女。高尚品味是否引發消費者的虛榮心,而「通俗趣味」常常遊走於挑起感官刺激的分級邊緣。筆著不禁要問「高尚品味」是否是唯一的美感?「通俗趣味」的美感該如何呈現?

  廣告是行銷的促媒,但是如何從價值消費的進程兼顧到社會價值之回饋?以「有趣型」的表現方式來對社會大眾舒解壓力,這款回饋途徑如前面所述往往將社會價值誤導至歧途;而「美感型」的表現方式則需要社會提升對生命的體驗與美的意識及其意義有所探求的意願。從事創意工作者對美的處理手法又該如何達到一個圓熟的程度方能兼顧廣告效用及其所需負的社會責任?記得本人曾參與一樁報社改版的廣告企劃(直式閱讀且字級小,改版為橫式閱讀並將字級放大)。垂直而下且小變成橫列且大,此一概念筆者將之轉換成勃起的陰莖的意象,作為創意的原點。顯然可以預期地,若直接呈現這個原創必定會引發社會譁然。因此,如何將此原創意向修飾成有如植物性器官--花朵裡的花蕾,以緩和與社會禁忌的衝突?而社會大眾對這圖像會產生何種議題也必需進一步加以評估。以上圖像讀寫技術和溝通技巧若是未能逐一解決,此樣創意則不應付諸實行。也就說趣味性的話題必須經由美感修飾與社會性的評估,方能將一個廣告訊息定案。若能這樣,就算是會侵犯社會禁忌的表現手法,亦能發揮提升群眾對於感官美感的認知層次,成為對社會文化的正向回饋,同時達到兼顧行銷與社會責任雙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