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良好師生關係 贏得孩子的尊敬

教育部彰化縣聯絡處軍訓督導 巴長泓
   進校園擔任教官到現在,常遇到有些犯錯的同學,總為自己所做的錯事,編織了一大串理由,先為自己辯解,表面上聽起來,都是為了合理化自己所作的錯事都是事出有因,希望可以不要被登記或處分,但是,每次事後我總會反思,同學犯了錯講理由,問題背後真正的原因;我們真的有用心去探究了嗎?還是每次都為了他們犯錯所講的理由,聽起來實在是毫無說服力,而想戳破他們的謊話,跟他們『討論』吹鬍子瞪眼睛呢?

腳踏實地勝過取巧

  曾經是美國職棒年薪最高,當時也被視為最有希望超越邦茲七百六十二支全壘打紀錄的打擊名將A-ROD,承認自己曾因壓力太大、力求表現而服用禁藥,這個事件讓所有棒球迷感到震驚與失望,事後,美國總統歐巴馬在記者會中被問到對這件事件的反應,除了表示沮喪外,也希望所有的孩子在看到(A-ROD承認違禁)的轉播時,了解到成功是無法取巧,沒有捷徑的(There are no shortcuts)。

角色態度

  或者我們就只是扮演『執法者』的角色,只是依著規定,對犯了錯的同學給予處分。是否,我們也曾經換個角度,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他們的感受?同樣的思維,也可以反映在學校的各種常規及要求上。

  這時候,我最常聽到的就是大家非常了解的同理心~「嘗試去同理孩子的感受」,沒錯,如果大家都可以提升這個層面,來關心孩子所犯的錯誤背後所呈現的問題。讓大家都能在生活當中持續不斷的對問題作思考,就能獲得孩子願意真誠吐露的心聲和寶貴的意涵。

從尊重孩子需求的角度出發
「以孩子為中心」考量的教育方式,決不是隨意的放縱孩子、寵溺學生,任他們予取予求,甚至拿他們的一點辦法都沒有。而是換個角度去思考,敞開我們的心,換個更基本、更人性的角度,想像一下,假如你在他們那個年紀時的想法愈感受是什麼?如果你現在還是他們,會有什麼樣的感受與反應?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歡這些規定,那你為什麼還要因循舊制,毫無反思能力的去要求他們?只因為他們『只是』學生就必須被要求嗎?

  教育整個歷程就是教孩子如何獲得別人的尊敬-從品德上、做人上得到別人的尊敬,能做到這一步,這個孩子的教育就成功了。讓學生養成人與人互相尊重的觀念,教育學生要恰如其分扮演他們的角色。當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也見識到了什麼是互相尊重,他們內心的這份『尊重』就會被啟發,這樣,就不需要靠公民或品格課程的大小考試,可以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負責任的態度。

  反向思考我們自己的人性需求,再來思考孩子在學習間的可能需要,『以孩子的需求為先』的理念,讓他們感受、讓他們發自內心的自覺,進而改善外在的行為,其實就是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