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阻擋了救人

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競爭與創新研究部產業分析師 黃曉玲
   身為癌症病患的家屬,心中最常出現的OS就是心疼。一般民眾對於癌症的治療,總會尋找主要城市的大醫院、教學醫院、名醫...等,心中的期待,只是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治癒機會。雖然很多無法治癒,但至少可以在適當的治療之下,取得較佳的生活品質;或是與病痛和平相處,取得平衡。

  但台灣的醫療體系卻仍讓民眾覺得不夠進步。當癌症病患在大醫院、教學醫院、名醫的妙手回春後,可能為了維繫生命,而仍需仰賴鼻胃管、氣切管等等。或是在治療過後,回到原來的地方生活,生活中仍會有一些需要就近醫療照顧的地方。病患也是迫於無奈。但台灣的醫療體系仍會出現:"不好意思,您的手術不是在本院進行,所以我們無法判斷您目前的情況,擔心會傷害到您的傷口"。為了一個鼻胃管或氣切管,這種每一個醫院的醫生、護士都會放置的輔助器具,而非得到原先的手術醫院,讓病患承受舟車勞累的前往手術醫院,進行非急迫性、非技術性甚高的診治。浪費大醫院、教學醫院的重大資源。

  台灣不是常自稱自己很進步,不是常倡導專業分工,事實根本就是背道而馳,讓民眾覺得痛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