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來復育台灣原生百合

台北縣淡水鎮興仁國民小學教導主任 彭增龍

  百合(Lily)屬於百合科百合屬(Lilium)植物,為無皮鱗莖類球根花卉,世界上原生種源約有96種,主要分佈於亞洲、北美洲及歐洲,原生於臺灣本島的百合則有:臺灣百合(Lilium formosanum Wall.)、鐵炮百合(L. longiflorum Thunb.)、細葉卷丹(L. callosum)、豔紅鹿子百合(L. speciosum var.gloriosoides)等四種,其中以臺灣百合分佈最廣,水平分佈從東北角向南延伸到鵝鸞鼻,垂直分佈則由海平面的海岸邊,一直到海拔3,000公尺的高山上,都可發現它的蹤跡;鐵炮百合分佈於東部和北部沿海地區,以及附近幾個離島;豔紅鹿子百合分佈於北部山區,例如:平溪、石碇、基隆一帶;細葉卷丹分佈於苗栗縣卓蘭鎮附近,但是現幾乎已經見不到它的蹤跡。

  臺灣百合以「福爾摩沙」為種名,是臺灣的特有種,也稱為高砂百合;臺灣百合隨著它的生長地點而有許多不同的稱呼,像野百合、喇叭花、山蒜頭等都是它的俗名。客家人甚至稱它為「打碗花」,據說以前客家的大人們總是藉由這樣聳動的名稱來警告孩子,不可以摘採百合花,否則吃飯時就會打破碗哩!

  臺灣人根據臺灣百合的生長環境與特性,賦予它許多象徵意義。例如:它是臺灣原生種-象徵著自主性;生長地點遍布臺灣-象徵臺灣人的草根性與充滿生機;它在惡劣的環境下生長綻放-象徵臺灣人的堅苦卓絕與不屈不撓意志;它的鱗莖深植土中-代表厚植與深根精神;它的雪白花朵清香耐久-代表純潔,象徵自由、和平與公義的社會理想;而魯凱族人更用它來表示最崇高的榮耀。所以有人說,臺灣百合是最足以代表臺灣人的花種,真是一點也不為過。

  西元1990年三月,一群大學生即以臺灣野百合為號召,在現今的民主紀念館展開一場臺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學生運動。他們將運動定位在對臺灣主體性的認同(自主性)、一場全民的運動(草根性)、是對抗不義的勇氣集結(生命力強)、是青春活力的展現(春天盛開)、是學生的理想與道德的實踐(純潔)、是參與者生命中的榮耀(崇高)等知識分子的良知良能上,在短短數天,廣場上聚集了幾千名學生,他們藉著「百合精神」促成一場加速臺灣政治民主化與社會自由化的蛻變運動,也讓臺灣百合和臺灣的自由、民主與學生運動從此連結、密不可分;而這群學生中的許多人,也成為當前臺灣政治、社會的活躍人物。

  在以前,每年的三至五月,到處都可欣賞到百合盛開的美景,迎風搖曳飄散著淡淡清香。但近年來原生的百合不斷遭受民眾採摘,或是人為開發的破壞,野生的族群及數量逐漸減少,而且生長在人跡不易到達之處,像是海岸邊的懸崖、峭壁等,一般地區再也不容易看到大片百合一齊綻放的景緻。因此,最近幾年來,在有心人士的推波助瀾下,政府與許多民間許多單位,逐漸展開復育和植栽活動;臺北縣、臺北市政府,花蓮縣、臺東縣農業改良場動作最積極,已有成果展現。在學校方面,臺北縣東北角的鼻頭國小、平溪國小,以及北海岸的興仁國小、屯山國小、水源國小、忠山國小、育英國小、中泰國小等,也紛紛加入復育百合的行列;這些學校的師生、家長,以及社區民眾等,儼然成為呵護臺灣精神象徵的另一批種子部隊,他們細心的種下原生百合,包括臺灣百合、鐵炮百合、鹿子百合等;同時,也種下了滿心的期待,期待在不久的未來,臺灣野百合能夠花開遍地、處處馨香。

【延伸閱讀】三月學運-臺灣野百合運動

  西元1990年三月16日,九名臺灣大學的學生到中正紀念堂(民主紀念館)前靜坐抗議,拉出寫著「我們怎能再容忍七百個皇帝的壓榨」(意指未改選的國大代表)的白布條,為「三月學運」揭開序幕,這也是臺灣野百合運動的開始。他們在那裡集結了數千名的學生,共同發表了四大訴求:(一)解散國民大會,重建一元化的國民大會制度;(二)廢除臨時條款,重建新的憲法秩序;(三)召開國是會議,全民共謀體制危機的解決;(四)提出民主改革時間表,呼應民意的潮流。這四項訴求,實際上即反應了當時臺灣民間社會部分人士對統治者的具體要求。

  學運在一週後結束,上述訴求也逐漸內化成臺灣90年代政治民主化的基本價值。臺灣社會普遍接受下,陸續在之後的十年中完成國家民主化的改革,以及政權的和平轉移等。對於校園文化而言,透過這次學運的成果,開拓了校園內更大的民主空間,讓學生不再那麼畏懼政治,有助於臺灣社會的更民主與自由化。而當前許多新生代的社會菁英,也多和三月學運前後的校園運動與社會運動有相當密切的關係,「臺灣野百合運動」正是屬於他們這一世代的人的共同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