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和平--傳承地球和諧的火炬

世一出版社童書作家 劉怡君
   「我們必須要學會尊敬別人,不要因他們擁有什麼樣的價值,而是只因他們是一個『人』。」--印度聖雄 甘地,在二十世紀的這句話道出了人權宣言的主體思想--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平等與尊重在人與人之間看似簡單而容易達成的一個理想標的,但實質上卻是變成在追求裹上金錢和物質的糖衣外表的社會下,變成一件不容易達成的事。

  種族和階級制度的問題,在現今的時代中還是存在著。我們可以從Q and A (貧民百萬富翁,Vikas Swarup著)書中,看出人在金錢和充滿階級制度的國家中,失去了最基本的自由-尊重。而在文學小說Gone with the Wind(飄,Margaret Munnerlyn Mitchell著)中,也明白的指出了黑人、白人的奴役制度下,所產生的不平等問題。捍衛人道主義的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Abraham Lincoln),於西元1862年9月發佈了著名的《解放黑奴宣言》,宣佈廢除奴隸制,解放黑奴。這讓美國的民主精神和人權主義的捍衛更往前邁向了一大步。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古希臘哲學家 亞里斯多得曾說,「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人類期待著法律帶來正義,制衡不義。但當人帶著有色的鏡片去衡量每個事件時,法律的公平便不存在,正義的天秤便無法落實。亦如電影「費城」所探討的同性戀歧視議題;以及電影「控訴」中,對於女性權利的探討。「平等」一詞,要在法律上實踐也就須摒除人與人之間的成見和隔閡。Alice in Wonderlands (愛麗絲夢遊仙境,Charles Lutwidge Dodgson著)中,便反應出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社會、政治和法律的狀態,貴族和平民之間的差異。這也說明了法律必須確實的站在平等的天秤上,才能為人類帶來真正的正義。

  戰爭帶來了貧窮,讓人類身陷於恐懼和悲傷中。在戰爭的殘害下,人類的生存權力被掠奪、經濟受到重挫、生存受迫害。電影真善美 (Sound of the Music),用美和和平的歌聲,演出了人類追求自由的渴望,尋求民主的決心。無論是宗教、種族、政治、經濟戰爭帶來的都是長期的貧窮與災害,因此能使人類免於戰爭的迫害,人類的平等生存權才會受到保護。

  在十九世紀中葉,美國政府提出以十五萬美金買下西雅圖兩百萬英畝的土地時,一位印地安酋長(Chief Seattle),於1854年演說了一篇演說,「白人所要買的究竟是什麼?...你們怎麼能購買賣天空、土地的溫柔、羚羊的奔馳?這些東西我們怎麼能夠賣給你們?...」「萬物相連。凡是發生在地球上的事,必將發生在地球兒女的身上。生命之網並非由人類編織,他只是網上的一線。凡是他對這網所做的,他乃是對自己所做。」這說出人、土地之間的關聯,以及人身安全的自由。
為了追尋宗教上的自由,有許多人冒險的攀越了喜馬拉雅山;為了追求民主,有許多人駕著飛機,逃離了層層的帷幕。為了尋求經濟上的資援,有許多人冒著生死跨越邊境。為了得到良好的教育資源,有許多人遠離家鄉,放棄原有的國籍。當人類在追求人權平等與和平時,更要去思考應該人類該如何的付出。愛因斯坦就說過:人生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是取得什麼?

  太多的歷史包袱,讓種族、政治、國家之間的仇恨和誤解無法冰釋;讓人類在戰爭中失去太多。甘地曾說過,「An eye for an eye makes the whole world blind.」。人類過度的追求物質,使得人心變得脆弱。人類在過度的競爭中,失去了愛。人類在過度的開發地球,使得地球生病,地球不再和平。諾貝爾文學得主,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就曾說過:人生不是一隻短短的蠟燭,而是一隻暫時交由我們傳遞的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燒得十分光明燦爛,然後交給下一代人們。

  在這世界上,已有許多的人、團體、國家默默的進行關懷,並給予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生命上的協助,那不是對立的事業,也不會造成任何衝突,相反的他們將為人類帶來愛與和平。當我們對這地球的每一寸土地、對地球上的人、事、物有愛和關懷時,相信地球的和平火炬將能永遠的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