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包容

正聲廣播公司記者兼主持人 陳靜安
   《孟子.離婁》:「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雖然是闡述人性本善的可貴,但不可否認的,人類的獸性、爭取資源的排他本性,仍然存在。面臨環境改變與危機,更包容其他物種生存、減少生物資源消耗與空間的擴展,應該是現今人類最需要的美德。

  最近幾個月,中部地區無論都市或郊區城鎮,日落之後經常聽到夜鷹求偶的鳴叫聲,一聲聲簡短的「啾啾...」經過屋宇反射的迴盪,著實響亮。專家研判是原本棲息於中南部河床開闊地的夜鷹族群,因為人為開發耕種、疏浚採砂以及遊憩干擾,與颱風豪雨造成溪流氾濫的影響,逐漸移往人口密集區。推想人居住的地方垃圾多、蚊蠅多,正是夜鷹覓食好所在,加上樓房平頂多,也符合日間棲息、繁殖的需要。

  夜鷹繁殖期鳴叫頻繁,有不少人覺得煩躁不安,紛紛提出抱怨。日前有位南投縣政府的農業官員,居然建議民眾去搜尋取走夜鷹產下的蛋,阻止夜鷹繁殖,稱可減少族群的數量,這種思維令人驚訝。夜鷹鳴叫是否高分貝擾人,比起城市夜間其他的車聲、叫賣音樂聲,鄉間的卡車、機車奔馳、家戶伴唱機的歡唱聲,偶爾加上廟會神壇的蜂炮煙火鳴放...真是小巫見大巫。更何況夜鷹以昆蟲蚊蠅為主食,晝伏夜出,亦與人群生活無礙,家戶現多裝有高級門窗、減低噪音,何苦因鳥兒的求偶鳴叫聲,而意欲絕其後代?

  人類佔有高科技優勢,雖說是演化累積文明的結果,卻不是地球的「終極物種」,有一天仍可能滅絕。從地球數十億年的演化史,曾出現過多少如恐龍...等優勢物種,如今安在?善待身邊的環境吧!看看社區小草地眾多生物相,欣賞每一個生命的努力,為自己也為眾生,留一份空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