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觀點看弱勢

國小老師  鄭維華
   社會是許多團體的構成體,這些組成元素包含士農工商各階層不同的人。彼此間也產生密不可分的關係鏈。在交互影響的過程中,因知識、身分、地位、權力、財力等因素的不同,使得社會中有許多弱勢者的存在。那麼誰才是弱勢?筆者就個人觀點從以下兩個關係來探討:

  由醫病關係看弱勢,醫療是一種深度的專業,一般人生了病,直覺反應就是去就醫。其實生小病還好,若是萬一小病被看成了大病、有了醫療糾紛或是因病情需要而至大醫院就診,一連串麻煩的問題往往就此出現。如若需急診往往必需在急診室苦等或你根本就等不到一個床位,這個問題在現今社會很普遍的發生。此時你需要的是什麼?你懂得什麼是病人的權利,還是成為制度下的犧牲品?然而大部分的病人還是淪為體制不健全下的犧牲品,因為健保制度或者社會福利的不健全使得真正需要被照顧的人沒被照顧。一般人在沒有醫療專業的背景下,最後還是得去配合這樣的醫療方式。此時,健全完整的健保制度和醫療體系是不是顯得更重要?

  親師(生)關係的弱勢一方又是誰?一般人直覺的以為這似乎是個很簡單的答案,即是學生是弱勢。但真的是嗎?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開放,校園已十分自由,學生不再像過去的時代完全是弱勢。因近年來老師的管教權日益緊縮,尤其是在中小學的國民教育,狹隘到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孩子們知道你拿他沒轍,甚至反過來威脅老師小心一點,不然告你。確實,若一位老師管教失當是不應該,但如果一個孩子因不服管教而犯行日益重大,永遠認為老師苦口婆心的勸導是一種煩人囉嗦的舉動,日益壯大自己的霸凌行為進而影響到其他孩子。這個時候你覺得誰才是弱勢?

  筆者就曾經遇到一種變相的行為,就是當老師為顧及孩子的自尊私下輔導或勸導,孩子回家後毫無證據的反將所有在校承認的過錯,全盤否認且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跟父母反控老師言語暴力、語帶威脅、使自己身心受創、塑造受害者形象,而使親師關係更為緊張。由於孩子的謊言最終還是被戳破,但親師之間的溝通、學校行政的處理、師生的上課情緒,都大大的被影響。

  最近時常在媒體上看到許多對老師的負面報導,倘若沒有就雙方的問題做進一步的查證,給予一個平衡的報導,此時,你又認為誰是弱勢?最後,當這些孩子出了社會作奸犯科的同時,弱勢又會變成是誰?大家又會怪誰?是父母、老師、還是體制?是否曾想過如果早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能夠多發揮一些功能?是否就能少一些社會犯罪事件或悲劇的發生。現有的教育制度和政策所賦予老師的管教權,是否應該好好的檢討與重新思考不要讓錯誤的行為如惡性循環的一再發生?家長如何配合學校教育及所辦扮演的角色是否應該重新定位?少子化現象、過度寵溺小孩、孩子沒有挫折忍受力、沒有責任感和勇於承擔,大家應該深思如此下去最後會產生什麼結果?

  那麼弱勢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是各自想辦法讓自己受高等教育擁有良好知識?擁有背景、權利、雄厚的財力以便給自己在隨時有一個快速通關的管道?我想都不是,應該是政府充分建立一個關懷、公平、正義的社會制度,讓全民不分貧富貴賤,有一個強而有力的靠山,人民才能生活在一個福利健全的社會,有制度的環境當中快樂的生活,使這個社會不再有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