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男性角度,看待兩性平權

東吳大學社工所/研究生 李慶峯

壹、前言

  我對於性別議題的敏感度其實一直是很低的。我覺得最大的影響因素是在於「我是男性」的這個敏感身分上。會有這種感覺,一切都要從「女性主義」討論起。在我過去所學習到的「女性主義」中,強調的是「女性該走出束縛、追求兩性的平等關係,並且打破由男性所建構出的一套社會準則」。從這個簡單的定義中,卻可以讓我明顯而強烈的感受到「因為自己的男性性別,而自然的被貼上了一個共犯的標籤」,然而這共犯就是共同創造出「父權社會」的人。當自己似乎是這個父權社會體制受益者的情況下,若我太過於關心「女性主義」的發展,甚至於為「女性主義」而發聲,反而會讓自已處在「貓哭死耗子」和「得了便宜還賣乖」的尷尬處境中。

  當然,以上的個人想法可能流於過度的「刻板印象」及「自我解讀」。然而在接觸了些相關課程後,我發現其實男性也有討論「性別議題」的權力。畢竟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形成,並非只是由單一性別所形塑,一定是經過兩性之間有形、無形間達成協定後,所建構出的現象與結果。所以在此篇文章中,我將把重點放在「以男性角度,來看待兩性平權」此議題上,提出自己之看法與見解。

貳、內容討論

一、女性主義=女性霸權?

  在「女性主義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一書的第四章「與男性一起工作」內容裡,曾數度提及「女性主義者認為女性社工人員不應該去協助男性案主,因為那只會使女性的能量枯竭」、「基變女性主義者也堅持,協助男性將使女性永遠無法脫離男性照顧者的角色」(引自林萬億等 譯)等較為激進的主張與言論。然而當我看到這些論述時,是讓我比較無法接受和認同的,甚至對於「女性主義」之源起意義與最終所追求達到之目標而產生了疑問。或許是因為提出此論述之派別是屬較為「激進」(radical),也或許她們真的受到了「父權主義」很大的傷害,但是我不禁想問,女性主義究竟是為爭取平等,亦或是最終目的想要形成另一種與父權主義相抗衡之「女性霸權」呢?我將這種看誰比較兇,誰就是贏家的論述,視為一種「報復式」的解決方法,當然最後結局只會造成男、女雙方始終保持著緊張關係。

  為了想要對女性主義有更深入的了解,於是查閱有關於女性主義的派別和其主張。在仔細閱讀後發現,其實每個派別所欲追求達到的目標和採取的手段都不盡相同。以自由主義的女性主義(Liberal Feminism)為例,其追求的是以「平等」為先的模式。基本上是接受資本主義社會政治經濟制度,認為只要在就業、教育和家庭照顧等方面予以介入,並消除其公平地參與市場經濟體系中的自由競爭,女性亦能充分達到自我實現。反觀激進的女性主義(Radical Feminism),她們則忽略兩性間之先天本質差異,強調的是性別身體結構差異的本質性。並認為女性必須積極建構基於女性特質才能發展出的女性文化,才能真正走出男性的控制(徐震、李明政,2004)。雖然這兩種派別都統稱為「女性主義」,但卻也不難發現其中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及相互矛盾性。另外,激進女性主義其所主張解決方法,則是讓我有種要以「自立門戶、自成一派」為目標,如此才能與男性主義相抗衡之感覺。在我理想中性別平等的達成,並不是憑藉著兩股勢力(男性與女性)彼消此長就足夠將問題獲得改善或解決。他所提出的概念是以若要終結女性所受的壓迫,不能光靠單方面的改變和努力,而是需要透過男、女雙方同時參與、共同討論才可能獲得結果。我認為若女性主義將性別不平等問題的造成太過於聚焦於男性的壓迫,故力求女性本身的改變與意識的覺醒,那或許就顯的有些狹隘,或是對女性本身另一種形式的壓迫吧!

二、正視兩性的差異與追求兩性的平等

  男、女性在先天的生理條件上,本來就存在著差異性。例如男性在肌肉的發達度較女性高、女性需要面臨生理期所帶來的不方便等,這些差異應該是我們在討論性別議題前,我覺得要先認清的。如此才能去思考我們到底要追求平等到什麼程度。因為身處在女性相對多數的社工系裡,所以常會碰到與「性別相關」的事件。例如「女生當男生,男生當畜牲」;搬書、搬桌椅就一定要找身強體壯的「男生」,但這是否也是間接的承認了女生的柔弱嗎?這其中有包含了性別的不平等嗎?對我來說,我會覺得搬重物是男生應該做的和可以做到的事(相較於女生來說),所以我不需要針對這一個事件而感到不公平、不平等,因為這是兩性在「先天生理」上的差異性。但如果今天老師是認為男生這一整個學期都在幫忙班上事務,所以就在學期成績上給予較好評分,這樣可能就會對於女生帶來極大的不公平。故,我認為先天的差異若影響僅止於生理表現上,那是可被接受的;但是如果因這個差異而帶來後續不公平的結果,那則是無法被認同的。當然社會上所呈現出來的性別不平等對待,絕對不僅於此,更還參雜了許多「刻板印象」、「既有的性別角色期待」與「配對的社會結構」,例如女性較適合做秘書、女性不適合當司機、男性從事護理工作是很奇怪的等。這些過去既有的「性別框架」都是一直影響著社會整體價值觀走向的很重要因素。而如何要能夠脫離框架對於社會的束縛,那就需要喚起社會大眾的「平權意識」。

  由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所策劃的「跳脫性別框框」一書中,就是將兩性平等教育中所面臨的種種難題及可能的各種問題提供解決方案,而在本書中其所持之態度是以較為中立(非男性或女性主義)的立場來解釋社會是如何被建構出這樣一套兩性相處模式,其中亦傳達出「男、女雙方都必需要為這種情況負責,也因此需要由男、女雙方來共同解決」的概念。 例如在第二章節所描述的「機器人VS芭比娃娃」主題中,就有多個實例問題是和性別刻板化議題有關。裡面當然牽涉了許多父母親對於自己小孩外在表現或內在性向的擔憂,「男不像男,女不像女」、「女孩子為何沒有表現出女孩子該有的樣子…」等,都是從小父母灌輸小孩的「刻板」觀念,所以這個性別的框架早早就架設好等著每個剛入世的嬰兒一一的套入其中,就像社會的傳家寶物一樣,一代傳一代直到永遠。故這種社會體系的建構,男性、女性本就是屬於一種共謀的關係,大家都必需負上些許的責任,若只將注意力放置在男性對女性的不公平、女性在社會力量的薄弱等「單一視角」上的話,那我們似乎是在做著「治標不治本」的白工。再回頭看著女性主義的旗幟,也會顯的有那麼些無力與過度片面的訴求。

三、社會的解構與再建構

  近年來,「性別意識」、「性別平等」等相關議題開始獲得社會大眾的注意。除此之外,針對「父權主義」、「父權社會和思想」的批判力道也加強許多,甚至蔚為一種風潮。雖然,每個人的主張、立場與思想,都有一定的脈絡,但面對到「性別」這種敏感和對立的問題時,我覺得我們的處理方式是馬虎不得的,畢竟這是牽涉到整個社會整體價值觀和挑戰過去根深蒂固傳統思想的重大議題。例如大眾皆認為父權社會所建構出的社會模型是造成現今兩性間不平等的主因,所以只要打破這個結構就可以改變社會、終結不平等。但事實上真的是那麼的簡單、容易就可以達成的嗎?如果是如此,那我想這個議題也根本不需要大費周章的引起全世界的討論和關注。而我覺得若要讓社會能夠擁有兩性平等的概念和氛圍,除了靠著法律的硬性規定外,我覺得更重要、更可貴的是要靠全民的意識覺醒和性別的重新解構來解決性別刻板化。「解構性別」的意涵是,不再以僵化的「男性化」或 「女性化」之觀點,來限制或規範任何一個人的行為(黃囇莉,1999)。重新拆卸侷限我們的框架,透過「解構性別」的過程,讓我們能夠重新的認識和重新的定義性別為生活、為未來所帶來的意義 ,整個社會將帶來不同的氣氛與不同的環境。當人們不再是以「性別」來判斷行為的合宜性,而是就事論事的來評論時,那我想或許就是成功的表現。

參、心得與反思

  其實性別的議題無形之間一直在你我的身邊週遭發生著,只是自己沒有察覺與感受到而已。也或許是因為自己是男性,遭受到的不公平對待可能相對低一些,但也就如本文所述,這些性別不平等事件的發生,是男、女雙方都必需要去正視、面對和負責的問題,而並非只是由女性積極提出女性主義或是要男性低頭認錯就可以解決或獲得改善的。當然,這一切都是必需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慢慢進行,而我覺得這個根基是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好好打造、建立的。

  追求一個性別平等的社會,是全世界都在努力的達成的目標,我身為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的一份子,我當然沒有缺席的理由。雖然我仍無法認同女性主義所秉持之觀點與態度,但我會以追求性別平等主義為信念,重新解構自己的刻板印象,並再重新建構出一個無性別框架的平等社會、平等環境。

肆、參考文獻

1、徐震、李明政(2004)。社會工作思想與倫理。臺北市:松慧。
2、林萬億、林青璇,趙小瑜 全譯(2004),女性主義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多米利內 原著。臺北市:五南圖書。

3、黃囇莉 (1999)。跳脫性別框框。臺北市: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