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農情事

養鴨公會退休人員 劉友彥
   三十多年的養鴨生活,看似悠閒、實則不然。早年生活貧困,鴨寮除了通風、還要防風,防風的設備是飼料袋拆開後,用布袋針穿塑膠繩,全家大小在稻埕一針一線縫出來的,再架到屋簷下;小鴨買回後,需夜夜點燈保暖放下放風布,早上再收起,初生仔鴨要小心呵護,增其存活率,照顧良好的話,6-7個月大開始下蛋,可連續下15個月左右,反之可能一年左右就不生蛋了;產期短、蛋價低,是虧損的主要原因,以一期養二千隻到三千隻鴨計算,每月花費約二十多萬,近年物價飛漲,飼料成本增加許多,政府也沒有補助,年輕人不願繼承家業,養鴨人家已越來越少了。

  養鴨人家除了早晚餵食飼料外,每天要清洗水池,水池要保持乾淨,供鴨子喝水、洗毛,也將鴨糞清洗掉,清晨三、四點起床撿鴨蛋,以免鴨子開始活動時踩破蛋,每天撿1、2千顆蛋,工作量是繁重的。

  鴨農是個沒有保障的行業,政府比較重視養豬業和養雞業,每當豬瘟、雞瘟發生時造成價格飆漲,政府會出面提供方案紓解養殖戶的壓力,穩定物價;而五年前,彰化發生養殖場地戴奧辛污染,造成鴨肉與鴨蛋相關產品價格遽跌,政府與環保單位沒有共識,提不出具體復養方案,導致養鴨產業長期低迷不振,對其他地區鴨農造成莫大損失,虧損連連,只有忍痛賤賣、減少失血,否則每個月二十多萬開銷,恐怕撐不到鴨價回穩;在休業的日子裡,鴨農必須從事副業貼補家用,農田休耕還有補助,鴨農卻沒有任何補助,堪稱養殖業的弱勢族群。

  現今台灣天災不斷,最可憐的是務農百姓,政府的口號喊得響亮,真正受益的農民寥寥無幾,想拿政府的錢須通過層層審核,法令多如牛毛,老實的農人也不懂爭取自己的權益,政府美意,看得到吃不到,變相欺壓農民,看天吃飯的百姓只有自求多福了。希望政府能放下身段,傾聽百姓的心聲,真正苦民所苦;我們只求一個平安穩定的日子,不要空頭支票和高掛空中的大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