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環境面向討論保健食品在台灣人權問題

自由業 李強生
  「環境」與「保健食品」看似兩個不搭嘎的議題,再加上「人權」這個主題,要把這三個議題混為一談,的確讓我苦思良久,因為要說之成理,才不會讓看這篇文章的讀者覺得浪費時間,而且至少對保健食品的市場狀況有一點了解,而不是任由廣告商渲染、誇大不實、強調療效以致延誤醫治的時機,而造成遺憾。。

  盧梭的「天賦人權說」,狹義是「人是生而自由的。」(Man is Born Free),但若細讀內容亦有提到廣義的「人的最大原則,是保持他自己的生存,他的最大關心,是照料他自己。一旦達到解事年齡時,他就會自行判斷他保持自己的適當方法,他便變為他自己的主人了。我給這個廣義的說明下了一個註解,「人為了追求生存目標,除了精神上的自主外,生理上的自主,也是追求的目標,所以人會判斷怎樣是對自己身心靈最有利的方式,但前提是你要夠理性!」

  保健食品是台灣由農業社會進入工商業社會的一個產物,因為工作壓力增加,飲食不均衡,生活作息不正常,缺少運動,這些原因造成了很多以前農業社會不曾發生的症狀,進而更進一步成為疾病,比方說癌症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的榜首,但病因及發病時程幾乎是不可預知,只能積極預防,但因為癌細胞除了毛髮之外,幾乎都能成為癌細胞的載體,所以這也是他名列榜首的原因;現今還有一個「代謝症候群」的新名詞,衛生署及國民健康局已經推廣這個名詞好幾年了,所以理論上已經不是真正新名詞,但我認為日本厚生省對「代謝症候群」下的名稱「生活習慣病」更為貼切,因為「代謝症候群」是專業術語,而「生活習慣病」是一般民眾即可了解用語,意即是因為生活習慣異常而出了問題,產生的疾病,如同列在十大死因中的冠心病、高血脂症、糖尿病都是因為經年累月的異常生活習慣及飲食造成的疾病,也是現再全民健保費用負擔最大的一塊。

  「藥」能治病,但也會有副作用,而且長期服用,就會有藥毒產生,有時為了要控制某種病症而服用某種藥,但產生另一種副作用,對病人來講真的不知是福還是禍。所以民眾為了要避免藥害,而且各國政府為了要節省醫療開支,也都加強宣導預防重於治療,這樣的情況,給了保健市場在各國急速擴展的機會,也因此造就了很多大型保健食品公司,在此不稱他們為企業,原因是因為這種保健食品公司沒有核心產品,只有流行產品,市面上流行哪一種素材的保健食品,該公司可以在最短的時間上市,素材退燒後,該公司可以馬上以新流行素材再上市因應,;這種公司可以在短時間內以極近誇張、不實代言、實驗作假的廣告新聞化方式,博取消費者的青睞,進而產生購買行為,但這樣產品成本5%,行銷費用20%,管銷費用5%,毛利70%的操作模式,我實在不能認同,因為「人民有知的權力」,雖然衛生署有規範廠商要再包裝商作好產品標識,比方說成份來源、含量、生產工廠、製造商及地址還有營養標示,但這些都只是對正派經營的公司有規範,走旁門左道的生技公司大有人在,標示不實是最基本的伎倆,因為不是有認證的「健康食品」,所以標示及原物料來源僅備查,待出事後,或衛生單位例行查察才有可能被爆出來,但如此已有相當多的民眾成為受害者,如僅是荷包受害事小,傷身事大,所以欲購買坊間的保健食品,建議先看有無衛生署核發的「健康食品」認證,再來就是大廠生產的產品,因為若是真的產品出問題,還求償有門,若是買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產品,出問題可能就求償無門,因為他們已經更換另一個公司名稱繼續行騙了。

  最後談到「環境」,天然的尚好,保健食品亦同,天然萃取的比實驗室組合的好,因為幾千年來動植物的藥性,各國都有不同的傳承;但科學的實驗室組合,可能僅有小白鼠的實驗,或是少量的人體實驗,沒有經過長時間的驗證,對人體的傷害到底有多大都不得而知。所以「天然的尚好」應該是不爭的事實,但為讓動植物的素材不被污染,就擴大到環境的議題,深海魚被重金屬及原油汙染、米被鉻污染、中草藥含重金屬過量、水源被污染,相對影響周邊的草地及放牧牛羊體內污染物的含量,最後都進入到無知的人體內,更甚者還有貪婪的廠商將抗生素及荷爾蒙打入動物體內以減少死亡率,沒良心的廠商甚至將死體當活體賣,這些都是政府應該查察,並讓我們知道事實的真相,我們平常吃的保健食品,不!不應該只是保健食品,而是引以維生的食品更是重要,這樣黑心食品才能杜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