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世代的交替,現代子女的「人生責任」由誰扛起?

實踐大學諮商輔導中心諮商心理師 張嘉玲

  如今的我,在大專校院擔任心理輔導工作,在陪伴現今大學生經歷人生各個困擾議題的同時,思緒也常常隨著同理的腳步回到屬於曾經記憶的顏色。在這生命的時間流裡,生活上經歷科技業的飛速猛進,從流行的call機到現今研發的iphone,大眾交通工具則從手持打洞的公車票卡到可搭乘捷運的悠遊卡,明明居住於同個城市,卻好似穿越過不同個都市生活,不斷地習慣生活型態的轉換、不斷地快速跟上居中的變遷。而在這快速轉換的巨變中,無法抗阻地卻也看見了人與人關係中的變異-年輕族群與年邁長輩間價值觀的劇烈落差形成了彼此迥然不同的差異,漸漸的,也造就了彼此無法跨越的鴻溝。

  我們當然尊重每個世代保有的文化及觀念,如同前衛、新鮮及創意成為現今年輕族群思考的標竿,然而我們卻也不安的感受到現今年輕族群利己主義較強,程度上造就了不為他人設想、不計行為後果的偏差現象,現象詭異的持續延伸,當這些孩子在人際嚴重衝突或涉及行為違法時,該家中的父母又不得不的,為子女承擔重擔、為子女脫罪。我們不禁要問:「銳寶貝的現象從何而來?究竟是誰之過?」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讓原本該單純、快樂探索世界的世代跳出了軌道,走向忽略別人成就自己的死胡同中。而遺憾且殘忍的事實在於,這有可能便是家庭塑造出來的結果!

  遙想上代父母為三0年代出生,承襲著傳統教育,老爸老媽逢年過節必帶著我們回家鄉探親,爺爺奶奶晚年衰老之時,老媽會與伯母輪流回家鄉照顧,順道陪伴老人家話家常,有時老爸藉由出差也回家鄉探望,每個月我們都會知道爸媽間會有ㄧ人回鄉不在家,看見了他們總南北往返的奔波,不捨的辛苦背後,看見的卻是那濃濃的關愛與對人的無私付出。在老爸老媽眼中的我們總就是孩子,他們從未放下對我們生活、課業上的擔心,總習慣在旁照料及提醒,尤其,在經歷青少年叛逆風暴期的違逆,他們心中的煎熬與擔心,卻是那放不下之最,然而卻也是這種對上對下的努力照顧與付出,在身教言教上,給了我們無比的感動與學習。面對這辛苦的父母,使我們承諾要做一個更懂得回饋、懂得感恩的人。

  相信現齡五、六十歲的為人父母必定能感同深受其中的艱辛及疲憊。然而當父母的成就被「使用」,「辛苦」卻被忽略與隱藏的同時,我們遺憾的看見,父母的「強韌性格」意外地造就下代子女的「軟弱或任性性格」!父母若習慣性的把子女當成小孩,子女就難以長大,甚至成了「不想長大的小孩」,如此的想法易讓「本我性格」-只要滿足自身需求-肆無忌憚地蔓延,用習慣被呵護、由他人收拾殘局的方式允許自己可以不用負責任!如同媒體報導的ㄧ些名人之子:生活優渥、卻一點不懂得自尊自重、不斷地遭惹是非,讓父母一再憂心並且黯然收尾,為人子女何時才能學到教訓呢?何時才能開始懂得為自己負責任呢?這是需要機會的,是需要父母給予機會,或許,該放手讓他們長為「成人」。

  我深信社會給予「草莓族」的戲稱絕非無緣由,然而,卻也不能單單歸咎於個人問題,因為背後的成長環境也需負重要責任。父母無法推責,必須要在「教」與「養」的過程中,兩者兼具,提供孩子有機會在「公平」的價值中學會「做人」;而子女也總要了解,人生的唯一決定在於自己,總要了解妳們有權利成就一個成功或失敗的自己,其中的結果,便端看妳在過程中的選擇與負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