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多樣物種 從台灣做起

西施翻譯有限公司公司負責人 陳鴻隆
   一直以為彩色的海豚只會在兒時卡通片裡才會出現,去年一趟梧棲港的隨團考察真讓我開了眼界。三五成群或是兩兩成對的中華白海豚(印太洋駝海豚)不時的躍出於海面上。牠們在高速的運動下,擴張的微血管浮印在純白的表皮上,遠遠望去,你看到的是一隻隻粉紅色的圖像動物在真實的場景中上演一場合成動畫片。
然而,去年還能夠輕易的與他們近距離的接觸,今年據報導台灣海域裡中華白海豚的數量僅剩二百隻左右,而這個數量還在銳減中,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已將牠們列入極危等級的瀕臨絕種保育動物。如果國人還不重視國內稀有動物的生存問題,對這些生物來說,一個原本是個天時地利的生存寶地可能會因獨缺了「人和」的要素,台灣不再是牠們的故鄉。

   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性,僅佔全球陸地面積0.025%的台灣,其海域內的物種數量達全球的10%,陸上物種數量達2.5%,其所擁有的特有種數量更是少有國家可以望其項背。如果這些先天的優勢無法被國人所珍惜,後天人為的失調將會為台灣生物多樣性帶來災難。面對特種生物生存空間的保護問題,我們不只在探討達爾文難解的問題:為何某些動植物只見於此處? 或是何種因素使得在台原產的物種產生歧異性?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保護這些多樣的物種免於滅絕的危機以及維護它們的歧異性,進而為我們自己建立完整與健康的生態環境。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直接滅絕許多有利用價值的物種,以及間接破壞物種間繁密關聯性所致。更嚴重的是生物棲境破壞。台灣地區地小人稠,過去幾十年在龐大人口與開發壓力下,已使台灣未受干擾的生態系面積急劇的縮小。佔有全台面積50%的森林中,目前所剩的原始林不及其1/10;具有最豐富動物相的中低海拔原始闊葉林已經幾乎砍伐殆盡。都市擴張的結果,也使都市周邊的山坡地面臨強大的開發壓力,山坡地的開發除了致使森林面積驟減,也改變了地貌與水文環境,破壞水源涵養及自然生態環境、建造水庫或攔沙壩破壞大部分河川與溪流棲地;海岸開發則摧毀珊瑚礁和近海的海洋生態系及濕地生態系;政府對外來引種疏於控管,導致原生種的異質性的下降,這些因素都使得台灣生物多樣性在短時間內大量消失。生物多樣性組成的維生體系是有機的;一種生物的滅絕就像是機器零件的鬆落,仍可維持機器運轉功能,但持續的一種或多種關聯生物的滅絕,一旦超出體系可承擔的負荷,體系的崩解將是可預期的結果。

  環保意識的形成是緩慢的,尤其是在我們認為在經濟上尚未富足之時。我們從不把良好的生態環境視為一種財富,因為它不能為我們帶來即時的利益或交換的價值。我們如不能重新審視此種慾求及價值,例如對物質的需求轉移到對宜人的生活條件的需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永遠會處在對立狀態。生物多樣性是健康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的指標。台灣原本在這一方面就佔有先天上的優勢,政府應該珍惜重視這樣豐厚的資源,並率先做為一個生態教育家,引導國人價值轉換,自由經濟體系自然就會獲益於友善環境的市場力量,我們所立足的生態環境才可達永續發展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