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善發揚光大

三商美邦人壽副總經理 黃安華
   幾年前,長榮集團的張榮發先生有感於台灣社會的急劇變化,創辦了份刊物,刊物名稱叫做《道德》。「我始終相信人性是善良的,因此,為人在世就應該將『善』的本性發揚光大」,張榮發的想法很單純,卻不只是緬懷過往天真美好的歲月。每當和同事們談起這些年來的社會風氣變化,搖頭的總佔了大多數。再多的感嘆似乎喚不回原本就有的善良本性。

  善良本性真的一去不回了嗎?看看這些年在媒體報導中所呈現出來台灣社會的面貌,似乎真有些讓人憂心忡忡:情殺仇殺不斷、校園鬥毆時有所聞、勒索詐騙經濟犯罪層出不窮。不過,在這社會的另一個角落,卻又不時能感受到不同的氛圍:每回當發生重大危難時,號召賑災捐款時總會在很短的時間裏募集到驚人的數額,全體動員到處迴盪著悲天憫人的情懷;台東小地方的菜販捐出數倍於其所得給公益團體而無所求,還被時代雜誌選為全球百大風雲人物與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並列。這全發生在我們所身處的社會裏。是我們選擇性的相信台灣社會的道德淪喪?還只是因為一時忘記了社會終究是人所組成的集合體,所有的善念惡念全只是存在於動心忍性的一念之間?

  社會學裏一直存在著兩股分析社會意識的思潮:以涂爾幹為主強調社會始終存在著所謂集體意識,隱隱著指導社會的組成份子朝向和諧穩定的方向邁進。另一方面,也有人強調個人主義的自由,在科層制的制約下,透過專業倫理的實踐引領著社會正常的運作,諸如韋伯。論證以台灣社會的發展,從早期的威權統治到現時的民主開放,在意識層面的認知上正是從集體主義走向個人主義,過程中所發生的種種問題,也正是西方社會曾經走過的路。只是孕含著中華文化精髓的台灣遇到的問題似乎更多一些。總覺得在重新認識到自己應有的權利之際,卻往往忽略了原本該有的責任。以往說權利義務是相對的觀念,現在更強調自我多過於群體。於是我們也就更感受到社會的集體墮落,自私自利的觀念隨處可見。向下沈淪或向上提昇,多年前提出的問句,如今仍值得再詢問自己。

  在保險這個行業裏,所提供的是社會互助的觀念,原始的保險意義就在於社會互助,所以保險業更強調的是互助與服務。每當保戶走進保險公司,總是希望生活上所面對的問題能得到積極的回應。誠美善真是大同社會的理想,而保險公司能提供些什麼?每每成為與同事間的提問。終究自利只是道德觀念的蒙蔽,保險公司還有更沈重的社會責任:提供確實而及時的保險服務,讓保戶在遭逢生活巨變時不致無所從而困頓;提供專業而妥慎的生涯規劃,讓保戶的生命歷程在無後顧之憂的狀況下承擔起應有的家庭責任。這全是責任、全是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具體實踐。更真切的意義是提供了社會穩定與安全的重要基石,這或許也是身為保險業一員更引以為傲的價值所在。

  個人的力量或許渺小,但集合眾人之力,匯聚百川就能成就海洋。在日常生活中隨處留心,在乎他人、尊重生命、心存善念,自然就能影響他人。社會既然是眾人的集合,每個人從健全自我做起,進而尊重他人,感同身受,這就又回到一開始所引張榮發先生的那段話,「為人在世就應該將『善』的本性發揚光大」,不單單是道德感的老調重彈,而是新世紀身為世界公民最具體積極的生命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