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理念與工程倫理教育之落實

中原大學工學院推動之論證

中原大學工業工程系副教授 饒 忻
中原大學工業工程系教授兼教務長 王晃三
中原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兼工學院代理院長 鄧治東

摘要

   本文敘述十年來工學院同仁本著全人教育理念而推動工程倫理教育的經驗;此外,本文亦介紹「工程倫理講座」的課程設計、實施、及心得與結論。在此道德倫理失喪、道德觀混淆的時代,若能提供未來將從事工程師的工程學生對工程倫理事件及相關倫理守則規範的認知、倫理問題的解析法則,使學生能從天人物我四個面向去探討問題並尋求方法,將使整個過程更加周全。

壹、 緒論

  大學教育的目的在提供學生相當的挑戰並足夠的資源以容許他們能應付這些挑戰。面臨著多元化的社會、氾濫的自我主義、混淆的價值觀、終身學習的風行,大學生是無法置身於外,並也受到相當程度的衝擊;因此大學教育不但是知識與技能的傳授,還應涉及視野的拓展、自我的認定、道德的培育、持續的學習(不以已得的自滿)、異己的接納等項目[1]。

  中原大學的前身中原理工學院於1955年10月奉准立案,校訓為"篤信力行",但完整的教育宗旨與教育理念則在1989年10月公佈頌行;宗旨中闡明大學教育目的在追求真知力行,以傳啟文化、服務人類,而在理念中說明「教育不僅是探索知識與技能的途徑,也是塑造人格、追尋自我生命意義的過程」。近幾年來中原大學積極的推動並落實全人教育;而全人教育的實踐精神在於理念中的「尊重自然與人性的尊嚴,尋求天人物我間的和諧」[2]。

  基於校內全人教育理念的落實並外在社會中,特別是工程界,倫理事件的層出不窮,如工廠廢水廢氣的不當排放、盜拷盜版風氣的盛行,乃至建築物的設計不良偷工減料施工不當等事項,使國內有心之士在1990年秋天的一次中華基督徒專業人員信望愛社討論會中建立共識並於同年開始在中原及清華兩所大學分別開授工程倫理課程[3,4]。

   本文將依次探討天人物我與工程專業素養,並針對其中的工程倫理素養做進一步的探討;對國內外工程倫理教育做概括式的介紹。隨後對過去及目前中原大學工學院所開的「工程倫理講座」課程進行深入的探討,並對此課程加以檢討,最後論及工程倫理教育的結論與展望,茲分述如下。

貳、 天人物我與工程專業素養

  工程是一項的專業,工程師的任務在於如何運用各種知識,善用天然資源與能源,以解決人類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實際問題。可是,工程師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往往解決了一個問題卻引發了另一個問題,造福一群人的同時,也可能危害另一群人,因此這些狀況成為工程專業上的一項極大的挑戰。

  此外,工程師在工程中經常面臨責任與利益關係彼此互相衝突的抉擇難題。工程專業旨在從事研究、經驗與實務運作中,整合並審慎應用數學與自然科學知識,力求發展出各樣有效而經濟地運用材料與天然力以造福人類之方法。

  在解決種種工程相關的問題及發展各項經濟而有效造福人類方法的過程中,工程師首先所面臨的問題是人的問題,其次是他所選擇物料、所遵行法則及產出使用並廢置過程中對人與物所造成的影響或衝擊;此外,最高層次的思考上,工程師與一般人一樣,要面臨永恆價值,生命終極的省思。這就是中國歷代聖賢所強調的天人物我的觀念,分別論述如下:

  在人的問題方面,首先要面對的是自己,自己在處理問題發展方法上是否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是否能活用研究及實務經驗中獲取數學與自然科學的知識,經過研判,經濟有效地運用各種自然材料與能源,以造福人類。

  工程師在解決人類生活中舉凡食衣住行育樂以及通訊等問題的過程中,不可能不計成本與代價,隨心所欲。相反的,工程師在工作中往往要接下以下各種規約與限制。

一、 有限的時間
二、 有限的經費
三、 有限的資源
四、 有限的技術
五、 雇主嚴苛的要求
六、 顧客無限的期望
社會的層層制約(環境的,法律的,風俗的,文化的)

  由以上所列七項規約與限制看來,工程師的工作除運用智慧求取知識與技能外,必定會與周圍的人有所關聯,例如自己與共事團隊中其他成員的合作,與雇主及客戶互動,因此人與人互動時的情緒智商(EQ)在最近幾年來成了熱門話題,要成功的解決問題,使相關的人都滿意,成熟的情緒智商成為不可或缺的要項。

  另一類不可或缺的項目是工程師在發展方法處理問題時所受到文化風俗、道德法律、生態環境的各項規約與限制,除了自己與他人間人的因素外還要考量人與物間的互動與衝擊,最近的另一項熱門話題是全球氣候改變及溫室效應,由於人類濫用物質資源,不尊重生態與環境,以致於大自然反撲,導致珊瑚白化、氣候暖化、土質沙漠化、超量降雨、風沙塵暴等種種不正常現象。

  綜合以上討論,不難看出工程師所執行工作具有多重的挑戰性,簡言之,可以分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 面對雇主,顧客與公眾三方主人的衝突
二、 已有限資源要解決與日俱增的要求。
三、 面對責任、利益與關係三面夾攻
四、 解決一個問題,往往帶出新的問題
五、 解決問題需要資訊,可是往往有侵犯智慧財產權方面的顧慮。

  以上種種規約、限制、挑戰之外,凡是人還有安定發展、心靈安適、永恆價值、生命終極的省思,人心靈內在對生命終極的追求、對永恆的渴想、以及對宗教尋求的迫切需要,可稱之為上帝商數或宗教商數[5]。

  近幾年來,政府解除對民眾的諸多限制,並全力地發展經濟與提升人民生活水準,導致國內治安紊亂,人們價值觀混淆貪賭風氣盛行,家庭、學校、及社會的教育與教化已不足以更正這種種亂象,政府遂開放各級學校的宗教教育,讓人們在溫飽之後,能在心靈提升的層次上,有更多的探討與認識。因此工程師在對問題與方法的探討上應加入"天"的層次,也就是在天人物我的四個面向上,都要考量,使在處理問題並發展方法的過程上,能更周全。

  從以上的說明,可以看出工程師所從事的工作,是一件極為艱鉅的任務,在實踐這個任務時,固然必需擁有精湛的專業能力並從天人物我四個面向去看問題去尋方法,若是缺少相對應的專業素養,必然在工作中面臨各色各樣的困難。

  工程師究竟需要那些專業素養,無論是工程師自己,或是企業雇主,都有一些不盡相同的看法,以下所列是經過有系統地整理後的看法,今就分別就(一)能力方面,(二)意識方面,(三)認知方面,(四)視野方面,列舉如下:

一 、能力方面
1. 溝通與整合能力
2. 規劃與組織能力
3. 學習與調適能力
4. 創新與突破能力
5. 發覺與解決問題能力

二、意識方面
1. 忠誠意識
2. 敬業精神
3. 團隊精神
4. 系統概念
5. 品質概念
6. 成本概念

三、認知方面
1. 專業倫理
2. 環保概念
3. 法律概念
4. 智慧財產權的尊重

六、 視野方面
1. 社會觀
2. 歷史觀
3. 未來觀
4. 國際觀
5. 神人觀

參 、工程倫理素養

  在眾多工程師所應具備的專業素養之中,其中一項就是工程專業倫理,工程倫理是指一個工程師在其專業生涯申,對雇主與業主負責之外,兼負責保護社會公眾的健康、安全、福祉與生活環境的責任下,當利益與道德、關係、責任互有衝突時,化解兩難問題所應考慮的道德倫理課題、抉擇準則,相關的化解原則與預防措施。

具體而言,工程師對於工程專業倫理應該具有以下的能力
一、 認知工程工作的潛在影響之能力
二、 辨識工程倫理問題的能力
三、 解析工程倫理問題根源之能力
四、 建構化解工程倫理問題解決代案之能力
五、 抉擇解決方案之能力
六、 預防工程倫理問題之能力

肆、 國內外工程倫理教育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經濟的發達,人們追求個人的物質享受與唯利是圖的心也隨著高漲,對於待人如己、關心社會眾人與關心生態環境的心,日趨淡薄,長此以往遂導致一向注重倫理道德的中華文化瀕臨危機。

  1980年中原大學[3]與清華大學[4]在一群有志之士的策畫下,率先開始講授「工程倫理」的課程。力圖藉著教育影響社會。民國80年元月召開的第四屆全國會議中,與會專家學者達成共識,呼籲推動大專院校開設「科技倫理」與「工程倫理」的相關課程[6,7]。之後,陸續有元智大學、交通大學、逢甲大學、台灣大學、中華大學等學校加入這個行列[8]。另外,除了工程倫理與科技倫理外,企業、環境、法律、醫藥等專業倫理的課程陸續在各大專院校開授,也反應了社會的強烈需求。以下本論文僅針對工程倫理教學部分作一報告。

  在國外,工程倫理的教育起源於1975年左右[8],由一群人類學者、社會學者、哲學學者與工程師一起提出與工程相關的道德和社會責任的議題,進行研究與討論。當時在大學開授此類的課程並未普遍,直到1989年後,才有較多的學校參與開課,如IIT、RPI、MIT、Kansas State、Purdue等大學。

伍、工程倫理課程探討

  於1991年8月至1992年7月期間,中原大學王晃三教授為了設計一個適用於我國社曾背景與教育環境的「工程倫理」課程,向國科會申請了一個研究計畫案︰「大學工程倫理課程的教學設計之研究」[8]。此研究的成果奠定了中原大學在開授工程倫理課程時的良好基礎,其重要結論摘錄如下︰

(1) 工程倫理最好定位為選修(69%,括號內的數字表問卷調查的結果。),必修
次之(35%)。
(2) 工程倫理最理想的學分數為2(46%),1次之(36%)。
(3) 工程倫理課程最理想的開課年級是四年級 (56%),次者是三年級(22%),一
年級(12%)及二年級(9%)再次之。
(4) 工程倫理的教學最理想是將其融滲在專業課程中(53%),次理想是將其安排
成一門獨立課程(42%)。
(5) 講員以其有工程背景的老師為最佳(69%),工業界或政府專業人員次之
   (49%),法律專業人員再次之(46%),哲學及社會相關科系老師亦是不錯的
   選擇(35%)。
(6) 開課型態以講座型態,多位老師合授為最佳(69%),一般課程型態,數位老
師合授次之(23%),一般課程形態,單一老師教學僅佔(5%)。
(7) 工程倫理課題可分成基本倫理素養、工程專業素養及工程專業倫理課題三
方面進行講授,在各方面可能的講題如下所示︰
   (a)基本倫理素養 - 倫理學概要、基本倫理原則與固有文化、群己關係
   與倫理、簡樸理念與作業簡化、倫理生活的實踐、僱主關係與倫理、利害
   衝突下的倫理抉擇、倫理個案討論與分析。
   (b)工程專業素養 - 工程、法律規範與倫理、智慧財產權、工程師的工作、
   責任與素養、工程安全與倫理、工程師的品質與成本責任、工程師倫理守
   則。
   (c)工程專業倫理課題 - 設計與倫理、環境保護與倫理、環境規劃設計
   與倫理、營建施工與倫理、數據與資料處理倫理、電腦資訊與倫理、自動
   化與倫理、能源資源與倫理、基因工程與倫理。

5.1課程教學設計

  參考研究[5]的成果,在中原大學所開的工程倫理課程是2個學分,選修,課名為「工程倫理講座」1991年成為工學院的通識課,1997年允許理學院以「科技倫理講座」來修此門課,1999年則改成全校通識課程,容許所有科系的同學來修,一起重視工程上的倫理問題,希望藉來自不同背景同學的參與,來看工程倫理問題時看的更周全。

  工程倫理開課在高年級的優點在於高年級的學生已在其專業知識上具有較成熟的程度,對於倫理問題較可從專業上討論;另外,高年級同學畢業在即,對未來可能會面臨的工程倫理問題較有興趣。在實施上,原則上鼓勵高年級修,但並不限制低年級來修。

  本課程採取講座的方式進行,講員的身份有老師(校內及校外),政府官員及企業經理等。背景有工程、科學、哲學、商業及法律等。藉著講員不同的身份及背景,可帶來不同的工程倫理問題及不同的專業觀點,讓問題探討的更深入。1981年,在美國印地安納州Tri-state University,由美國聯合教育事工協會(United Ministries Education)邀請了12位學術及產業的代表,討論此類課程應由誰來教,會議中有兩項更要結論:
(1) 團隊授課方式,個人按其專長授課。
(2) 強調倫理的過程,而不強調道德上的產品,即這過程與個人、群體與社會價值間必要的道德行為相結合。

這些結論與研究結果不謀而合。在講題方面,配合學期的長度,安排12-14次講題。

5.2教學目標

  有鑑於在一般的工程或其他專業教育,比較注重專業技術的教導,對於專業的素養及其對社會的責任方面的教導較嫌不足,這也呼應了全人教育理念中所強調的專業與通識的平衡、人格與學養的平衡[5]。

  此外,當學生踏入社會後,若遇到一些工程倫理問題,可能不知所措,判斷錯誤,更甚者身敗名裂,因此希望幫助學生在學校時。即先裝備好,未來能積極面對這些問題,所以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有以下五項:
(1) 使學生充分認識工程師工作對社會的多層面影響。
(2) 使學生瞭解工程倫理規範的內容、意義及應用。
(3) 提昇學生對工程倫理問題的警覺性。
(4) 培養學生對倫理難題的抉擇能力。
(5) 增進個案分析、溝通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為達成以上目標,得在課程講題及作業要求上安排。

5.3課程規劃與安排

  本課程之規劃是由5-6人所組成的團隊來進行,具有工程或法律背景。在課前經過討論決定教學目標、講題、講員、作業要求及上課方式。

  在第一堂上課時,除了介紹課程教學目標、講題、講員、課程進行的方式、作業要求、評分標準外,並以開胃的方式介紹各種倫理的定義、各種工程倫理的定義,以及一些案例介紹,引起學生的興趣。

  至於課程的安排,依學期的長短及時代的脈動,每學期均有些微的調整,現以1998年秋季班為例,從基本倫理素養、專業倫理素養及工程倫理課題三方面而言,安排如下︰
(1) 基本倫理素養
-倫理學與專業倫理淺說
-工作關係與倫理
-倫理個案分析(1)(2)(3)
(2)專業倫理素養
-工程師工作責任與素養
-工程專業倫理守則
-勞工法與倫理
(3)工程倫理專業課題
-生物科技與倫理
-工安環保與倫理
-智慧財產權與倫理
-綠色工程與環境倫理
-企業經理現身說法

  每個講題顧名思義均可略知其上課之內容,其中三次倫理個案分析是四年前開始推出,每學期實施方式略有調整,主要目的在於教導學生如何解析倫理問題,上述班次在倫理問題解析與個案分析、倫理守則等兩項的實施方式將在以下兩節中敘述之。

5.4倫理問題解析與個案分析

  在倫理問題解析法則上,特別強調由IIT發展出來的七大步驟[9],略加修改成下列八大步驟︰
(a) 倫理問題定義及敘述
(b) 存在的事實
(c) 受影響的單位
(d) 違反之倫理守則
(e) 尋找可行方案並繼繽檢視事實
(f) 分別評估各可行方案
(g) 統合、建構最佳方案
(h) 執行。

  在進行倫理問題的解析時,先將面臨的倫理問題定義出來,再將一些存在的事實,受影響的單位及違反的倫理守則,儘可能的列出,一窺事情的真相,選用的倫理守則可依據4.5節所述。然後列出一些可行的方案,再由一些評估準則來判定何種方案為較好的,反覆步驟(e)-(f),尋找最佳的方案,一旦找到最佳方案,則執行之。在課堂上先看工程倫理個案錄影帶,再利用八大步驟帶著學生將個案解析一遍。經過以上解析的步驟,能讓學生對問題的看法更深入,解析的更有依據。

  在個案的分析上,採兩類法則,分別是個案辯論與個案報告。前者採個案辯論比賽方式,先行安排一主題,再選定兩組學生分別代表正、反兩方,經過一段時間的資料收集與練習,於課堂上進行辯論,並接受台下同學插撥式的問題答辯,以增加參與感與趣味性並增進學習效果。

  在個案收集與分析口頭報告方面,由學生依據所指定的個案類別,收集資料,再利用所學的八大步驟作個案分析,而後在課堂上作口頭報告,4-5位老師講評,同學們更可互相學習。

5.5倫理守則

  上課討論或下課做作業,係依據了中國工程師信條暨實行細則及美國專業工程師倫理守則兩種規範,當作行為妥當與否的準繩,兩種倫理守則各有其特色,分述如下︰
(1) 中國工程師信條暨實行細則 [10]

  中國工程師信條於1933年制訂,經過1941年、1976年及1995年三次的修訂,其主要的精神如下︰
(a) 工程師對社會的責任一守法奉獻、尊重自然。
(b) 工程師對專業的責任一教學守分、創新精進
(c) 工程師對業僱主的責任一真誠服務、互信互利。
(d) 工程師對同僚的責任一分工合作、承先啟後。
  以上信條的實施細則於1996年通過。

(2) 美國專業工程師倫理守則[11,12]

  於 1947年,美國幾個主要學會組成的ECPD (Engineer Council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首次提出倫理正典(Canons of Ethics),於1963年該文件修訂成專業工程倫理基本原則及倫理正典。許多工程師學會根據此正典,各自發展出其倫理守則。1974年ECPD兩次修訂成基本原則(Fundamental Principles),基本正典(Fundamental Canons)及解釋建議準則(Suggested Guidelines for Interpretation)三部分,希望各工程師學會可以採納其前兩項,配合各學會的特性及根據第三項發展出各學會的倫理守則。其中美國土木、機械、礦冶石油等工程師學會採納了前項建議,但化工、電機電子及全國專業等工程師學會則並未採納,自行訂定了自己的守則。美國全國專業工程師學會(NSPE, National Society of Professional Engineers)在其1990件版本中將其守則分成前言(Preamble)、基本準則(Fundamental Canons)、實施細則(Rules of Practice)及專業責任(Professional Obligation)。四大項。在其準則中,認為工程師在達成其專業任務時必須:
  (a) 應將公眾安全、健康、福祉視為至高無上,並作為執行任務時服膺的
準繩。
  (b) 應只限於在足以勝任的領域中從事工作。
  (c) 應以客觀誠實的態度發表口頭意見、書面資料。
  (d) 應在專業工作上,扮演僱主、業主的忠實經紀人、信託人。
  (e) 避免以欺瞞的手段爭取專業職務

  這兩種倫理守則可謂大同小異,對於社會、專業及業僱主的責任兩者均論及。在中國工程師信條中特別提到了對同僚的責任,在NSPE則特別提到口頭及書面報告的態度。

5.6學生作業要求

  本課程有時會要求閱讀有關倫理的書籍,寫讀書心得報告,本班次要求同學們做兩項作業︰

(1) 個案收集報告
  期待同學們針對國內(外)最近幾年所發生的工程倫理個案加以收集並寫成報告。其範圍有營建、公安、智慧財產權、科技溝通、環保、生物科技、勞工法、工作關係等課題,其主要目的除了讓學生有機會練習如何收集資料外,更重要的是讓年輕人有機會關心社會,瞭解社會上的工程倫理問題。

(2)個案分析報告
  利用收集報告所得到的工程倫理問題,進而使用八大步驟的倫理解析方法進行徹底解析,從不同角度去探討問題,最後找到一最佳方案。本作業的主要目的,在於鍛鍊學生分析倫理問題的能力。

陸、工程倫理課程檢討

  將工程倫理的議題融滲至每門專業課程中,其實是最理想的,這方面的研究中原與元智等學校均曾經研討過[13],然而其可能碰到的問題有(1)老師為了專業方面的進度可能沒時間討論倫理問題(2)老師可能未具備倫理方面的教學經驗(3)部分老師可能認為倫理教學不是他(她)的責任。從研究的數據上來看,42%的人認為單獨開此一門工程倫理的課也不錯,可以有系統地從其基本理念及實際應用進行教學。另外,可以探討的工程倫理問題也較廣闊,如林肯大郡(營建工程)、汞污泥(環境工程)、逆向工程(電子工程)等,跨越了不同領域。

  在每次上課下課前,都要求學生填寫「學習回顧與整理」單,其主要內容如下︰
(1) 本次課程學到些什麼重要觀念。
(2) 本次課程有什麼疑問或困難有待解答。
(3) 對講題及講員的評估。
(4) 對講員誠懇的感言與建議。

  根據收回來的資料,可得知學生學習的狀況、老師上課的果效及講題的適切性,可作為多方改進的參考。

  另外在期中幾位老師也會作不定期的檢討或討論某一講題或某一作業如何實施為最好‥.。在期末時,本課程會作期末檢討,以便下學期的課程安排、講員安排及作業要求能不斷的改進。

柒、心得與結論

  大學教育的內涵不單是專業的教育也要兼顧通識的教育;不單是學術專業的訓練,品格的塑造也是不可或缺,在這慾望橫流、價值觀混亂的時代,工學院依本校全人教育理念所發展出的工程倫理教育實有其必要性。因此工程師在處理問題與發展方法的過程中,即需考量天人物我的四個面向,使所獲的結果更為妥善。

  工程師的言行舉止若不小心,可能嚴重地危害到社會大眾,因此工程師的多項責任:社會、專業、僱主-必須在授課時,讓學生充分的理解。

  倫理相關的課程不能以說教的方式進行,特別是目前的學生自主性高漲;不妨利用個案方式加以引導與說明,並刺激學生思考與討論,讓其從討論中找到正確的答案。甚至安排較輕鬆的上課方式,如有獎徵答或比賽。

  目前授課是以工程倫理守則來當作我們討論個案的準繩,如果各工程師學會能在我們日常工程專業工作上擔當起監督者的角色,那學校教育與工程實作將可結合的更好。

  學生終究要畢業,進入職場,不妨讓其做好準備工作。可邀請企業人士現身說法,談談在企業可能碰到的倫理問題。另外,即培養學生自我判斷及解析倫理問題的能力。

  開授工程倫理的課程,是個相當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因其有時是在教育學生反社會的污流而走,效果也不是一下子可以衡量出來的,如果有更多的單位能一起來端正社會風氣,相信效果就會不一樣。願有志之士共襄盛舉。

致 謝

  感謝中原大學、馮道偉、杜志挺、林更盛等規畫老師、授課講員及助教們在其專業工作之餘,默默地一起為著簡單的理想:希望明日會更好,而在本課程付出。也感謝在本課程發展期間,承國科會科教處教育部顧問室及中原大學,先後提供經費補助,作教學上的改進。

參考文獻
1. D'Innocenzo, Michael, "Aims of Education-Tolerance, Understanding and Inclusion, " Speech delivered to the entering Freshman Class of Honors' Students at Hofstra University, September 6, 1999.
2. 中原大學,全人教育在中原,1997年。
3. 鄧治東,1991年,"中原大學開設倫理課程的經驗與評估",科學發展月刊,第十九卷,第三期。
4. 周卓煇,1991年,"清華大學開設倫理課程的經驗與評估",科學發展月刊,第十九卷,第三期。
5. 行政院國科會,1991年,中華民國第四次科技會議結論。
6. 王晃三,1991年,"談工程倫理教育",科學發展月刊,第十九卷,第三期。
7. 王晃三,1991年,"大學工程倫理課程的教學設計之研究",國科會研究計劃報告(NSC-0111-S-033-01)。
8. 王晃三、熊慎幹、鄧治東、鍾斌賢、胡黃德,民八十三年,"融入各工程專業課程教學設計",國科會精簡報告。
9. 中原大學邁向全人小冊子,民八十七年。
10. IIT,1993年,Ethics Across the Curriculum Workshop Manual,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icago, USA.
11. 中國工程師信條暨實行細則,民八十六年。
12. 胡黃德,民八十年,"美國工程倫理教育現況介紹",科學發展月刊,第十九卷,第三期。
13. NSPE, 1990年, Code of Ethics for Engineers, 199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