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溫柔看生命

台南縣永信國小教師 黃惠珠

  自從當媽媽之後,心變得更堅韌、慈悲,更能同理、尊重班上的每個孩子,我常把「請、謝謝、麻煩你」掛在嘴邊,讓孩子在無形中淺移默化,成為一個謙虛有禮的孩子,有顆開放、包容和柔軟的心,我認為如何讓孩子活出美好而豐富的生命,應該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因此生命教育在這個這麼容易沮喪的時代是愈來愈重要了,所以我便設計了有創意的教學活動讓孩子來思考「生命教育」這個課題。

  但是,什麼是生命教育?

  若以可以操作與界定的內容來說,有人區分為探索「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彼此之間最恰當的關係。另外也有人提出可以用「人生三問」來呈現生命根本的課題,亦即「人為何而活?」「人應如何生活?」「人又如何能活出自己生命的價值?」

  以上這些問題我們或許可以條列出「標準答案」或「生命典範」為教材,不過單憑這些知識層面的認知,其實不太能夠內化為正確的人生觀或價值觀,因為這些生命的態度通常要在生命的「真實情境」裡去體驗,這也是生命教育最困難的地方,我們很難幫孩子設計或引領他們參與許多「情境」來讓他們去體驗,因為成本太高,我們的時間與資源都有限。

  很專注地看適當的電影,讓孩子融入電影氛圍中,當孩子精神上可以投射進入劇中的主角,與劇中人物共享喜怒哀樂,一起面對生命困境的選擇、挑戰,並克服難關,看電影就可以是一種模擬的「情境教學」,觀賞電影時的情境感受,將來會成為孩子面對真實世界,感受不同際遇生命(例如肢障者、被霸凌者)的同理來源。
其實孩子天生就具有慈悲同理心,如同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我們在現代的日常生活中,卻看到有許多孩子對人不感激,對物不珍惜,自私又自我,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想,全球化的競爭壓力或許是重要的原因,許多家長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不免希望孩子從小能在各種競賽中有好的表現,當家長只看重成績,孩子就會以為只有贏過別人才能獲得家長的鼓勵與歡心,久而久之就會養成孩子自私自利的價值觀,甚至會對別人的痛苦與失敗而幸災樂禍。不過,未來的世界已和過去不同,因為未來的世界,是專業工作型態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必須跨領域與他人團隊合作,因此,教育孩子擁有一顆能理解別人、同理別人,為他人設想的心,反而能提高孩子未來的競爭力。

  或許,不談競爭或找工作這麼現實功利的面向,我們教育孩子最終不是希望他們有個快樂、幸福的人生嗎?如果孩子能合宜的展現體貼、仁慈的特質,相信他的人緣一定會比較好,與他人相處也一定比較愉快,那麼即使他一生成就非常平凡,也會生活得快樂與自在。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或慈悲心並不能只是用嘴巴來講,只有從具體的生活實踐、社區參與,或社會關懷中來養成。我覺得,當孩子對社會的關懷與付出愈多,他將發現原本世界那麼大,會更主動探索求知,並從實踐中體悟生命的意義,進而明白讀書是為了增進自身能力,服務奉獻。當孩子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了解讀書、追求學問,並非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而是為了蓄養能力、開發智慧,以具體落實關懷時,他不僅不會因成績挫敗而沮喪(學習的目的是服務他人,而不是追求分數),甚至會有更強烈動機用功念書。教導同理心,讓孩子具備溫暖、體諒、關懷別人的人格特質,對於人際溝通與協商能力的培養,也是一種助力。

  最近氣候暖化問題嚴重,世界各地天災頻傳,我也隨時教導孩子如何節能減碳、愛地球,身為地球公民,為我們唯一的地球盡一份心力,從我們每一個人開始做起,從心出發,落實在生活中,尊重大自然的萬事萬物,珍惜上天賦予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生存的權利,用心愛自己,用心愛社會,用心愛地球!當人能從「心」溫柔看生命,就能與自己、他人及環境和平地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