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逐漸消失的台灣行人

義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張澔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一樣的感覺,台灣的行人逐漸在消失,台灣的行人就像稀有動物逐年地在台灣減少。除了在上下班熙熙攘攘的機車潮外,連六、七十歲的阿公阿嬤,或者十八、十九的年輕人,到處都看到他們騎摩托車穿梭在街道上。在台灣,沒有人愛走路,一方面,大眾交通系統不方便;另外一方面,在台灣走路也不安全。

  行人的安全,可以顯示一個城市的文明與適合居住的程度。幾年前,在德國電視上,一位駐巴黎的德國記者報導巴黎的交通情況,他親身穿越一個圓環,在穿越的過程中,沒有一部車停下來讓他,以此提醒德國的遊客,到了巴黎的時候,千萬要非常注意安全,巴黎的車子可不是會像德國一樣,停下來讓你的。在今年的時候,一位駐北京CNN的特派記者,以類似的方式報導北京的交通狀況,他也是親身穿越北京的道路,一手拿著麥克風報導,兩眼卻要小心兩方的來車,因為沒有一部車,會因為看到有行人而停下車來。在台灣,汽車禮讓行人的狀況,理應不會比巴黎來的好,也許會比北京來的好一點。無論如何,這些都不是我們所希望發生的。

  也許有些台灣朋友可能並不認同,這一位德國及美國記者如此的報導的方式,既然行人任意或者違法穿越道路,為何汽車需要禮讓這位行人。然而在德國或美國,在一般汽車駕駛人的觀念中,基本上沒有行人會任意穿越道路,如果有的話,這一定出了什麼問題,汽車駕駛還是要停車禮讓行人。然而,在台灣,我們看到行人任意違規穿越馬路,行人知道,汽車駕駛不會停下來讓他們,所以常常會眼觀八方伺機而動。而汽車駕駛也都有一種感覺,就是這些任意穿越的行人會注意各方的來車,他們會注意自己的安全,我們不要太大驚小怪,只要減慢些,或者按個喇叭,告訴行人,注意!車子要來了。從這點看來,其實是台灣的行人咎由自取。

  然而,對於台灣交通的狀況,我們都有一個類似的感覺,就是以大欺小,以強欺弱。開大卡車的欺負開小客車的,開小客車欺負騎摩托車的,騎摩托車的欺負騎腳踏車的,而騎腳踏車的欺負走路的行人。更令人喪氣的是,即使走在斑馬線都是沒有安全感的。行人走在斑馬線上,總是會有大卡車、小汽車及摩托車從前面或者後面駛過。有時候,即使很規矩的走在路上,只因為速度太慢,都會受到汽車、摩托車甚至腳踏車的喇叭聲壓迫。換言之,這是每一個台灣人該負的責任。

  台灣行人的地位是與台灣經濟發展不相稱的,當然這兩者似乎不必存在任何相關。然而台灣卻常常以台灣經濟奇蹟自豪,可是我們為何會忘記台灣行人安全與舒適的交通系統的重要性?我們發展經濟其中一個目的,便是提高大家的生活品質,然而在我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用自用小客車與摩托車取代了原來讓人批評的大眾交通系統,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並沒有養成相互禮讓與遵守交通的習慣。如果,你有機會到匈牙利的首都布達佩斯一遊的話,他們尊重行人優先是要比台灣做的還好。因此,建立一個舒適的大眾交通系統是在台灣經驗發展中被疏忽的一環。

  如今,大家可能都有一個印象,除了台北縣市之外,幾乎其他縣市的大眾交通系統是呈現衰退的現象,更令人遺憾的是,在我們的交通系統中,摩托車成了另外一個「畸形」的大眾交通系統。我們看到台北市捷運系統運行是從1996年開始通車,然而在台北人行道上,依然停滿了數不清的機車。而在其他的縣市,摩托車是被認為最方便的大眾交通工具,每一個家庭常擁有一兩輛摩托車是經常現象。也許這個情況也發生越南的河內,然而我們可以看到北京與上海的狀況卻又是截然不同的。在那裡,幾乎看不到摩托車,因為他們基本上是禁騎摩托車。而且我們還必須好好思考的,騎摩托車,對於大多數的台灣人而言,是如此地理所當然的事情,可是對於韓國人、北京或者上海人而言,這一輩子都可能不會發生在他們的事情。

  為何台灣人不喜歡走路?除了沒有方便的大眾交通系統外,再加上政府對於騎機車一事,採取比較放任的態度,而且行人是沒有安全感的,「行人優先」依然只是一個口號而已。可以想像到,我們台灣的行人不會比北京或者上海的行人來的舒服,因為在未來的二十年內,北京與上海的街道清潔將比台北市做的更好,然而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在那個時候,如果,我們不能以更快的成長速度發展大眾運輸系統,不論是台北市或者是高雄市的人行道上,將依然停滿了數不清的機車,我們的生活品質勢必是會受到影響的。

  因此,尊重行人不僅只是對於看來弱勢族群的尊重而已,而是提高台灣行人的行的品質,提高台灣的生活品質,因此提供舒適的大眾交通工具則是當務之急。在講求節能減碳的今天,行人的安全與品質,對於台灣生活的品質與追求永續發展,便顯的格外具有意義與使命感。在未來,我們希望追求的不僅只是,行人走在斑馬線的安全感而已,我們渴望的是,能在上班的途中,在捷運或者公車上,去閱讀一本自己的小說,而在回家的路上,能夠將一天全身的疲憊丟給安全舒適的人行道上。讓我們在台灣建立一個像家的人行道環境一塊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