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護地球 就應愛用林產物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木材纖維組組長 王益真

前言

  筆者常年從事製漿造紙相關的研究,由於研究的是林產品的層面,其原料來自森林的伐採,因此也曾被人戲稱是「森林終結者」。但我總認為,許多人出於對林業認知的錯誤,會認為伐採森林是破壞環境、迫害生物多樣性,有百害而無一利(或僅極少人獲其利)。這在現今受到壓縮的熱帶雨林及脆弱環境的天然林,是絕對正確的,也是任何有良知的人們都應捍衛的淨土。但是表象之外,現代化的林產工業基本上無法依賴天然林資源的,原因很簡單,未經營的天然林森林蓄積低、林木材積增長率差、加上樹種龐雜,使得高價值的目標樹種散布在廣大天然林內,很難以經濟有效的方法利用。特別是製漿造紙,現今以天然林林木為原料的漿廠可說絕無僅有,混雜的樹種會對製程造成極大的干擾。

  傳統林產物生產的重要國家是北歐、美加等已發展國家。其林產工業從永續經營的林地每年伐採低於其蓄極年增率的材積,因此林業資源可以源源不絕的供應,而有認證的人工林也是產業原料的唯一來源。八零年代以後,漿紙工業的重心移轉到熱帶的巴西、印尼等國。其大面積的雜交桉或相思樹已可達到每年每公頃平均生長近35立方米,甚至最高近60立方米的生長率,因此其人工林可以6至7年的輪伐期不斷供應其動輒年產量百萬甚至兩百萬公噸的大漿廠。顯見林產工業的常態是審慎利用集約速生人工林的資源,而非為肆意破壞天然林以圖一時之利。當然,無可否認的是巴西與印尼也正是熱帶雨林消失最快的地區,這在各該地,毀壞森林在巴西是為了闢建牧場以養殖牛羊、種植大豆、開採金礦或是築路;在印尼則是為了種植油棕櫚或是低層次的刀耕火種,這些帳是不應該記在林產業頭上的。或有一說,熱帶地區大面積的人工林當初也是破壞原始林才得來的,這也使這些漿紙公司備受批判。除了大面積純林的病蟲害與生態問題外,這些人工林已證實有相對豐富的生物相,且持續保持森林覆被,還能供應世界市場對紙漿需求相當大的部份、提供當地經濟繁榮與就業機會,對環境的衝擊可謂減到很小的程度。當然,在巴西與西非雨林深處也都發現過石器時代人類屯墾的跡證,也對「原始」森林的定義投下變數。

森林是可更新資源

  與大多初級工業不同,林產工業基於木材收穫,而木材在森林永續經營的理念下是可以不斷更新,永遠不虞匱乏。兩千多年前孟子就曾說過:「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正是永續林業的最佳註解。當今我們依重的石化工業、金屬、水泥、玻璃等材料,其原料均為固有的,在人類不斷開採利用下,都有耗竭之日,近年石油價格的劇烈波動,也正反映了資源有時而窮的窘迫。反觀林產工業基於下列理由卻是可長可久:1) 原料為可更新資源,具有永續經營的先決條件;2)產品單位能源需耗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低;3)利用回收原料,減少垃圾,延長產品生命週期;4)投資節能減廢,減少耗水與污染排放加上迅速變更製程排除毒性物質(戴奧辛)的產生;5)林產工業經濟規模生產仰賴集約經營之人工林供應原料,可降低對天然林的需求,減小生態腳印。

材料的替代性

  人類或任何生物生存於世,就必須不斷消耗資源,也因生活形態的不同而產生大小不等的生態足跡。環保的真諦是節制欲望,減小自己存在對環境產生的壓力。我們生活食衣住行育樂,無不需求或消耗材料。對於材料的明智選擇才足以達到環保率生活的目標。在各種可互相替代的材料中,已如上述,林產品是造製程中相對排放最少量二氧化碳,能量需耗低、源自可更新資源、可大量回收再用的綠色材料,生產一噸木材與等重的其他材料比較,水泥耗能為其五倍、玻璃為14倍、鋼鐵則為24倍,其差異極為顯著。因此應為我們奉行節能減碳目標時最優先的選項才對。在後石化時代,我們面臨石油來源枯竭的問題,所有生活所需將由植物生質所含的纖維素、木質素與半纖維素衍生產出,近年瑞典知名的瓦倫堡基金即大力推動林產生質材料的轉化技術以預為籌謀,因應傳統植漿造紙無法與熱帶新興漿紙生產國競爭的劣勢。

生質精煉廠

  公元1995年美國森林與紙業協會(AFPA)提出了林產業的前瞻目標,名為議題2020。其中一項重要的技術平台是生質精煉廠(biorefinery)的概念。其目標是透過科技研究發展,把現今的製漿廠轉化為高效率的生質精煉設施,除了原本投入木材產生紙漿產品外,並以木片預萃獲取糖分供發酵生產酒精、醋酸與丙酮等化學品;以自動苛化技術減少或取消製漿化學藥劑回收循環所需的高耗能石灰窯;以及最重要的把現行製漿廢液濃縮後焚燒的方式改為氣化,使其熱功率可提升2.4倍,因此漿廠還可把產生的大量燃料氣轉化為氣或液相燃料,成為能源的淨輸出者。這些遠景已逐漸實現,瑞典的Chemrec公司已進行紙漿廠黑液氣化示範廠的投產,以快速熱裂解產生燃料氣,再把燃料氣經觸媒轉化產生甲醇再生成乙醚,而乙醚的燃燒特性也與Volvo大型貨車合作用為其生質柴油獲得成功。其他各種轉化方法也都在積極開發之中。人類科技的進步可以更有效率的利用森林資源,產生更大的邊際效應,對未來的能源貢獻些微的助力(可更新能源中生質能源占的比例頗低)。

國內林業狀況與怪現象

  台灣位處東亞,自古即為林木蒼鬱的美麗之島。日據時代與光復後,台灣林業肩負經濟重擔,協助台灣奠立了工業化與經濟起飛的基礎。時至今日,森林仍佔台灣陸域地面近六成的覆蓋率,而台灣的林產工業歷經合板、家具等的興旺期,如今也因原料供應與工資等因素多半式微,僅紙業生產在依重回收廢紙為原料下,大體還維持年產四百五十萬噸紙品的水準(去年因全球經濟低迷,降到四百公噸以下),而每年國內回收廢紙的量也近三百萬公噸,減少都會垃圾量,貢獻極大。每年台灣木材需求據估仍有七百萬立方米的量,但因台灣林業幾已完全停止伐木,使木材供應幾無自給率;百分之九十九點五以上的木材需求全賴進口,其中難免也有不少是從未認證、可疑的進口來源,使得台灣在木材貿易方面受到國際的質疑。其所以致之,即因林業受到一些不當的限制,使台灣的森林只重保育而完全偏廢了其經濟功能。

破除迷思

  部份環保人士對於林業的看法頗為極端,認為森林要留給大自然,完全不要人為干預,包括經營整理,當然伐木是絕對不可。這裡有一部份是泛愛生的想法,認為把生長多年的樹木砍倒是不道德的。但是,森林本身是不斷演替的有機體,林木老朽不加利用也會腐敗,把儲存的碳又釋回大氣。同時這些排斥林產物的作為實際上使地球承受更大的環境壓力,其理由已如前述。依筆者的看法,我們對森林的認知,不僅要求保護天然林的生態環境,也應合理伐採已達輪伐期的人工林,以獲取國內木材需求合理的自給率。台灣因山高水急,地形與地質脆弱,當然不適合大面積皆伐;還有以往造林樹種選擇不當也造成人工林林木無法去化等問題。但近年平地造林運動所植的林木以及紙漿廠多年來造的人工桉樹林,則沒有道理橫生干擾不准伐採。善用與慎用森林資源才正是最合乎節能減碳的綠色環保生活模式。台灣林業單位應積極評估適合伐採的人工林作業計畫,逐年砍伐並迅速再造林,以提供國內適度的木材供應,並保持森林覆被不中斷,水土不流失。同時也應選育適應性良好的本土樹種,改善其形質,以供大量造林,給後世子孫有源源不絕的林木供應。以經濟為目標的森林經營則應效法國外集約的模式,提高單位面積森林蓄積的年增長,以使最小的面積能生產最多量的有用之材。如果大家都能正確認知森林的經濟功能,發揮其最大的效益,才是真正愛護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