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溝通出自己的未來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經理 王世明

  沸沸揚揚的環評爭端, 產業競爭力考量下的各項限令, 能源產業的開發議題, 台灣製造業在經濟發展, 環境保護及微妙的政治關係下, 錯綜複雜的左右著種種決策, 各個事件發展下來, 讓人不經懷疑決策的高度是否已急轉直下的變成各方角力下的妥協。事情的兩面自有其論述的理由, 但對或錯只有高度與願景才能撥正看清未來的方向。韓國一直是台灣各項發展上比較的國家, 幾年前的清溪川整治工程計畫值得我們省思. 政府於一年時間內, 舉辦4200次說明會,當時的首爾市長李明博743次面對群眾, 包含攤販, 商家, 居民等, 讓大家了解利弊得失, 沒花上任何補償金就完成這影響兩百萬人的城市建設工程, 同時清溪川文化館的建立, 從歷史多元角度到城市未來規劃等方向贏得認同, 如此的行政效率, 與其說是執行魄力, 應該是讓大家看到未來的希望與價值。

  反觀目前台灣重大政策的推行, 我們總是站在山頭的兩端, 在不斷的爭執下再再深劃著各種對立下的傷痕。情境就像大衛.哈欽斯於五項修煉故事中"聆聽火山的聲音"一樣, 「悶燒松樹村」的村民在選擇如何渡過火山爆發的討論即引發了衝突,每個人很快選邊站而築起了高牆, 他們使用文字(對話)造成了分裂。在"洞穴人的陰影"中, 分歧的產生, 往往不在於誰看的對或誰看的錯, 我們總是根據局部的事實作出結論, 久而久之的成為牢不可破的價值觀。當跨出洞穴了解事件發展的原委, 爬上高塔認清彼此看似單純的複雜社會, 或許可以一起探索這曾經讓我們深信事實的另一面。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煉提出的系統思考中, 團體學習就是從"深度匯談"開始。如果彼此攤出心中的想法,一同交流思考,發展出的必是遠較個人或單方向的深入見解。環評與產業發展若可並重, 我們需要精準的平衡點與理性溝通下的雙贏。若選擇經濟發展下的必要之惡, 我們需要的是做與不做間的利害分析及如何監督以減少開發下的最低破壞。

  台灣這片土地上其實孕育著無限的動能, 獨特的歷史背景, 有人認為是包袱, 不過仔細觀察下, 因為這獨特歷史的焠鍊, 使這土地上的人民擁有對環境變遷的敏捷與多元文化的創造力。如果有人站在高度上勾勒遠景, 如果有人用心決策方向, 如果有人肯真誠的面對群眾, 讓大家看見價值創造共識, 這無限的動能將被不斷的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