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破壞與平衡

菩提仁愛之家警衛 許裕成

  我們住的環境安全嗎? 相信這是每個人都必須注意的問題!
目前生態災難有:大氣層破洞.南北極融化.土石流頻傳.傳染病等全球災難:

1. 大氣層破洞:

  近幾年來南極地區發現大氣層中臭氧層的部份出現破洞的消息震驚了許多人,原因在於臭氧層擁有吸收太陽光中紫外線的能力。

  紫外線是屬於肉眼不可見光的一種,但它對於生物體的傷害卻是極大,往往在照射過久之後,造成生物體的病變。在過去由於大氣層中有一部份是由臭氧所構成的,這一部份將大部份的紫外線吸收,使得直接接觸地表的紫外線並不是太多,對生物體的傷害也並不大。

  但當南極地區的臭氧層發現破洞,且全球的臭氧層逐漸稀薄之際,這意味了原本地球對生物的保護逐漸消失,紫外線將會因臭氧層的逐漸消失,而直接侵害地球上的生物造成大量病變的發生,甚至引發物種滅絕的情形發生。

  臭氧層消失的原因在於大量的氟氯碳化物排放到空中,經由陽光的照射之後,這些氟氯碳化物開始分解,大量的氯釋出在空氣之中,當遇到臭氧的時候,一連串的化學變化使得臭氧遭到破壞,更嚴重的是一個氯原子將可以破壞一萬個臭氧分子。

  這種破壞將使得臭氧層逐漸稀薄甚至消失。而大量的紫外線將可以直接照射地面。這將造成人類得到皮膚癌及白內障的機率大幅度的增加,海洋表面生活的浮游生物,也將發生死亡的危機。農產品也因而發生病蟲害病變,導致產量大減。

2.南北極融化:

  冰山融化,海水提升廢氣,尤其是二氧化碳可以使臭氧層破洞,使地球表面的氣溫上升。冰川紀末期,二氧化碳之濃度占空氣中的180ppm,但是經過半個世紀該數據已提升到380ppm。根據美國太空總置(NASA)的數據,一百年來,2005年是最熱的一年。

  南北極兩洲對地球氣溫上升、冰塊不斷溶解等是最敏感的兩個地區。根據英國南極考察局近三十年來的氣象數據,南極的氣溫比地球的氣溫高四倍。從2002年至今,南極冰山之溶解使海水水位每年提升0.4mm。北極之現況更惡化,格陵蘭(Greenland)的冰山溶解速度在五年來增加兩倍。根據預計,如果整個格陵蘭的冰山都溶解,海水提升7米。那時候,孟加拉國就被海水淹沒。

  冰山之溶解影響到太陽與地球之關係。南北極的冰山足夠反射太陽能之90%。大洋就反過來,吸收太陽能之90%。

若兩極之冰山不存在,不知地球氣溫如何上升?

  地球之"逆轉循環"發生在冰山地區。緯度高的地區如阿拉斯加(Alaska)與西伯利亞(Siberia)有很多含礦物的冰山。若冰山溶解就排放出礦氣化合物(hydrogen carbon)及二氧化碳引起溫室氣體。根據美國氣象研究院,地球的所有冰山含有2000-8000億噸二氧化碳。

  地球氣溫上升還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大洋越來越熱,但陸地氣溫越來越低。各專家認為:2005年冬天歐洲非常冷,有的地方是零下20度使很多人死亡。
澳大利亞之科學家警告,極地溶化使海水上升,吐瓦魯(Tuvalu)、吉里巴斯(Kiribati)、馬爾地夫(Maldives)等三個島國很快被海水淹沒。吐瓦魯的一萬多人口只有26公里,最高的地方也只比海水高4.5米。每兩三個月又有一次潮水,每次有潮水又淹沒其國家之30%面積,很多家庭被水淹沒。吐瓦魯早就與紐西蘭簽署移民協定,每年將80個人移民到紐西蘭。太平洋之南部的Niue也很想幫助吐瓦魯人民,但如果地球還這樣熱起來,Niue的生存也跟吐瓦魯一樣。

  針對以上兩點,提出挽救地球之妙計,除了推動各國家及各國際組織應用各種辦法以減少引起溫室氣體之廢氣含量,科學家正尋找辦法來挽救地球:

* 將二氧化碳埋在海底

  英國的科學家相信每年可以在北海底埋藏數百萬噸二氧化碳。他們選擇英國石油公司的Millet油礦當試驗地方。他們使用流體技術通過油管泵將二氧化碳埋入油礦中。每年Millet油礦可以接受五百噸的流體二氧化碳,保存時間是一萬年。

*天空遮蓋網

  2004年,各科學家還提出一個驚天動地的想法:一個有十億英鎊價值的天空遮蓋網,旨在擋住太陽輻射,使地球溫度下降。這個想法是出發於1814年印度尼西亞之火山爆發事宜。火山排放大量混合物質使該地區之溫度下降。不過該計畫還在構想過程中,在最近之將來還很難實現。

3.土石流:

  近幾年來台灣的生態危機中,土石流災害駸駸有後來居上之勢,每逢颱風豪雨之前,水土保持局所發布的土石流紅色警戒區,總是特別引人注目。一旦暴發土石流,災情總是特別嚴重。證諸例年來的土石流災害,最可怕之處乃在毫無預兆,民眾在猝不及防之下,往往走避不及,生命財產的損失才會那樣嚴重。

  崩塌的土石或土石流,若侵入道路、農地、民宅或水庫等人為開發的地區,才叫做災害,否則,都應視為自然的現象。張石角特別舉台北盆地與西南平原為例,指出這些地區都是因為土石在河口阻塞堆積而成。因遠離人口聚集之地,即使發生頻繁,也不會造成災害,人們多不以為意。

  一九七六年時,台灣因發展經濟,土地大量開發,人口不斷增加,都市逐漸往郊區擴展,居住的環境逐漸進入山崩、地滑地區,危險性大為提高,原本自然的現象逐漸就變成各種災害了。

  土石流是一九九六年賀伯颱風之後才出現的名詞,它與過去所稱的洪水並不一樣;兩者雖然同樣是土石的混合物,但洪水以水為主,土石流則以土石為主。它就像濕的混凝土,黏稠性很大,而且多發生在山坡上洪水暴發時。其實,不管是大氣層破洞/南北極融化/土石流/傳染病等等,儘管名稱不同,所呈現的形式差異之大,但萬變不離其宗,有一共同因素:人類過度開發。

  自從文藝復興時代開始,世界進步快速,相信眾所周知!開發和進步乃人類演化之必然過程,不過,在一開始進行的同時,若能注意生態保護,定能不至如此承受慘痛代價!雖然,現代是經濟起飛時代,可是,沒有人類,何來經濟? 如果:

1.不在高山種植檳榔:現在檳榔普遍沒錯,但危害人體甚大,可致癌甚至死亡,若減少栽植,可助土壤穩定,及益於人類健康!

2.茶葉及蔬菜等植物盡量減少高山種植:由於此類植物屬淺根性植物,再加上我國農業技術純熟,在平地應可生產出高品種才對!

3.減少樹木砍伐及草原闢建:即可保有土壤穩定性,尚且不至鬆弛而成災害!

4.在發展工業的同時,做好妥善廢煙處理:設置相關環保裝備,或廠區公園化,假如這樣的話,除了有益空氣清新,員工必能獲得身心健康而樂此不疲!

  沒有砍樹種草,就不會有地滑石落; 沒有烏煙沖天,即不會有生態滅絕!
  願人人重視大環境的安全,不要因一時私利,罔顧眾生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