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回「家」的路

國立新竹女子高級中學教師 何秋英

  「一個真正的家是讓人平安、沒有壓力、自在放鬆、沒有判斷的地方;無論我怎樣,我都被接納。」但為什麼小孩要逃家?我們都希望家是溫暖的港灣,是讓人感覺依戀、安全、放鬆自在、可以親密交流的心靈之鄉,但其實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一個家庭是完美的,每個家庭都有著不快樂的小小角落,甚至存在著某些幽暗難解的危機或陰影。

  在過去物質生活並不寬裕的年代,一點點簡單的事物就可以讓全家人充滿期待,親戚偶爾送來一小盒點心,就能讓孩子高興地又叫又跳。現在的小家庭人口簡單,經濟較富裕,但所面對的問題卻複雜許多,一家人經常各忙各的,彼此的生活沒有太多交集,甚至一天裡說不上幾句話,好像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的陌生人。這種情形就好像日本心理治療師河合隼雄2004年來台訪問時,曾提出現代家庭面臨著一個重大挑戰,就是「關係性的喪失」。

  關係性的喪失,讓家人成了各自孤獨的靈魂。即使住在華麗昂貴的豪宅大廈中,美麗的女主人還是可能會得憂鬱症;看似幸福的孩子還是可能離家出走,以逃避家中冰冷空洞的氣息。身為父母的我們也許會錯愕地表示:「我們什麼都給了她,真不知道她為什麼要離家?」父母們真的以為認真工作賺錢,車子房子家電用品一應俱全,孩子就算擁有一切了嗎?相反地,在單親而貧窮的小小屋子裡,如果家人之間很親密,經常分享交流,這份穩固的情感會將家人的心緊緊連結在一起。真正維繫家庭的不是婚姻的法律合約,而是家人之間所表達出來的關愛、信任和忠誠。
其實,逃家並不是青春期孩子的專利,在家庭中找不到位置的邊緣人,也常有逃家的衝動。當「家」失去溫暖、關心和支持的意義,它就不再值得眷戀,反而讓人急急想要逃離。對於家庭主婦來說,「家」既是一個情感的歸屬,也是工作勞動的地方,當家人與她發生爭執、衝突、不愉快的時候,她有時會傾向以離家來宣洩情緒。有些女性很早就渴望結婚,希望藉此逃離父母的家。天主教善牧基金會也發現,許多外籍新娘在家中不但被當作外傭使喚,甚至遭到先生或公婆虐待,使得逃家的外籍新娘越來越多。

  所有逃家的人,都在尋找回家的路。心理學以「推力」和「拉力」來解釋青少年離家出走現象的成因。家庭的困擾、學校的問題,會形成一種向外推的力量,把孩子的心推出家門,而同儕的影響,外界的誘惑則是一種「拉力」,拉著孩子的腳步向外走去。如果家庭缺乏讓孩子依戀的穩固力量,這一推一拉的作用力,就會讓逃家的孩子漸行漸遠。每位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為什麼最後相愛的人,竟然是如此地怨懟及仇恨呢?做父母的我們想想到底哪一個環節出了差錯?是我們太自以為是,以為我們愛他(她),為他(她)所做的安排都是為他(她)好,他(她)應該聽話懂事並感恩,從來不瞭解孩子在想什麼?他(她)們遇到怎樣的困境?需要怎樣的幫助?他(她)們有時感到無助,求助無門,對於人生茫然迷惘,受傷的心靈,好想找到休息的港灣,何處是兒家?父母還需要堅持「成就」、「意義」和控制嗎?當一切不是孩子所需要的,做父母的只能放下,不能用壓的,回歸生命屬於孩子的,父母就祝福孩子吧!「我的家庭/我誕生的地方/有我童年時期最美的時光/那是後來我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現在眼淚歸去的方向。」正如羅大佑的這首歌〈家〉,但願每一個曾經逃家的人,都可以早日踏上回家的溫暖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