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醫療救援談對生命的尊重

吉兒診所院長 方銀花

  因機緣,我有幸參與一些國外義診,包括泰北,非洲史瓦濟蘭,印度德蘭沙拉義診,以及海地救災,親身的經歷,讓我深刻的體會落後地區人民的苦難與無助,義診與救助對於他們的意義,以及隨之而來產生必然的政治考量。 其中去海地救災,讓我感觸最深。

  位於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區的海地,近年來幾乎每年都遭受颶風或是熱帶風暴侵襲,今年一月發生兩百多年來最嚴重的規模7.0的強烈地震,讓民不聊生的海地,陷入空前困境。 總統府倒了,國會大廈倒了,最大教堂倒了,醫院也幾乎都倒了,只剩下一間醫院運作。糟糕的是,因為震央在首都,救災系統及國外救濟途徑也整個被震毀。 這場地震造成25萬至30萬人喪生,30萬人受傷,以及上百萬人無家可歸。
  我們進入海地救災時,已是地震後第十天,我們算是擁有完整的醫療人員,內兒婦外,麻醉及牙醫師,護士,藥師等等,於是就地建構門診中心,診治病患, 另外,因為外傷傷患眾多,因此臨時改裝辦公室為手術房,做清創或簡單的截肢手術,晚上用輪班的方式照顧晚上的"住院"病人,儼然成為一個中小型醫院,後來因緣機會,還接管了當地中央醫院的夜間值班,說來奇怪,為何他們只需要我們值夜班呢? 原因是因為白天有來自各國過剩的醫療人力忙著"搶"救病人,同時 也忙著較量各國彼此的勢力,忙著與媒體打交道,增加知名度,更有甚者,有的團隊專挑別人的災難,帶一些實習醫師趁機"練刀"教學,完全不顧海地人的痛苦,這麼多的人力到了下午五,六點,幾乎所有人都下班休息,只留下幾個不太稱職的醫師及護士值班,這樣根本無法好好照顧所有的急診及住院病患,病人只有祈禱自己有幸撐過去,或者,家屬之間互相照料,這不是我所期待的人道救援。 海地的主要救援機構被醫學雜誌Lancet批評, 在救災的過程中過於本位主義和自私自利,助長了海地救災工作的混亂局面。國際救援組織、各國政府和無政府組織在地震發生後反應迅速,但是他們也爭先恐後地佔據有利位置,還各自聲稱自己為海地倖存者們做得最好,大型救援機構可能還沈迷於透過本身的呼籲與表現的展現進行更多募款,救援團體之間為了相互間的競爭而放棄合作,這些都導致無法很有效率的第一時間內搶救病患更遑論之後持續性的良好照顧。

  經過這場百年來的世紀大地震,人們沒得住,沒得吃,受傷生病,同時要經歷自己至親的親人驟逝的傷痛,對於國家政府的極度失望,對未來也無法抱持任何希望,對這樣悲痛疲憊的一群人,各國忙著藉機政治角力,救援無法統籌運作,有效管理,世界各地來的愛心資源沒有用在刀口上,晚上我們值班時,常常找不到適當的藥物或器具來幫助病人,讓我們這些熱心想要救助的人感到深切的無奈與挫折。我們同樣都生活在地球上,哪裡不幸發生災難,都應啟動愛心,拋下私心,大家共同有效率的去解決問題。有人說得好 " doing good by doing 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