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的下一代有魚可捕、有魚好吃

漁會主任 梁水枝

  約一個月前隨口答應一位朋友(台灣世界公民總會志工),要寫一篇有關我職場中的記述,答應之初覺得憑著自己多年功力,三二下就可以交差,結果參閱了他人的文章,才發現原來自己是多麼的卑微渺小,思緒遲遲無法打開,也一直沒有方向,直到五月二十五日在報紙上及奇摩新聞上看到了報載台灣漁源枯竭的議題,其中提到約再40年(西元2050年)台灣的漁場就會枯竭(沒魚可捕了),該報導給了我方向,終於可以將我多年的淺見與大家做分享,標題就用「讓我們的下一代有魚可捕、有魚好吃」。

  民國75年進入現在服務的漁業團體(漁會),一轉眼二十幾個年頭過去了,是時台灣漁業是一片的欣欣向榮,捕魚是一種收入豐碩的行業,政府鼓勵造船提出各種利多政策,吸引國人從事漁業,富足了人民也替國家賺進了不少外匯,將漁業推上了高峰(聽前輩口述民國70年前後是台灣漁業的高峰期),但隨著漁具的改良及漁撈技術的進步,台灣漁場中漁源逐漸減少,漁民的收入也漸漸減少,不再是豐碩的族群了。

  剛進入漁會之初,在與前輩閒聊之中知道了漁撈方式(漁業種類)有拖網、流刺網及定置網等三種,後來因業務接觸之故漸漸明瞭了漁業並不只是前述三種而已,也慢慢瞭解了魚類的生長循環,大魚產卵=>孵化=>稚魚=>小魚=>大魚產卵(粗略的概述);漁撈方式有強迫式如拖網、流刺網,有非強迫式如定置漁業等等,其實各種漁撈方式對於漁業資源的破壞都有一定的程度。

  多年來發現我們台灣漁業空訂有管理機制,但卻沒有真正去執行,漁源枯竭是可以預料的,我對拖網漁業用了一句俚語來形容它「人捉厝拆雞啊鳥啊踩死啊沒半隻」,底拖網在漁源充足的時代中它的漁獲量是十分可觀,但破壞海底資源也非常驚人,所以各級管理機關開始對它做出了各式各樣的限制,現今在我們轄區內已經沒有該種漁業了,但其他縣市港口依然可以看到它的?影,這說明了政府的管理機制是怎麼的一回事;拖網漁業沒了那真的漁業資源就有受到保護了嗎,答案當然是沒有,但以流刺網做為漁撈工具,是現今台灣西部海岸各港口船隻的主力,它對資源殺傷力不輸給拖網,可是從業的漁船主都說他們只是幾件網子怎會對資源產生危害呢,標準的自私心態,資源的破壞都是他人和自己無關,漁獲量減少又怪是其他漁業造成的;一般都以為用釣的方式對漁業的傷害性會比較少,這真是見仁見智了,在我看來依然是不輸前述二種,因為它會釣起繁殖下蛋的種魚、大魚,如此它是否也會造成另一種資源的傷害呢。

  漁業資源的破壞,從大方向來看,都是漁民的過度捕撈所造成,其實不然,岸上的各種污染(化工、造紙、畜牧業的排泄物、染整、酸洗、垃圾等)也要算相當的責任,因為很多魚卵的孵化,魚苗的長成都是在靠近岸邊完成,如此的破壞傷害真可以說是【大家一起來】,為了讓我們的後代子民能夠有魚可捕、有魚可吃,除了漁民本身的覺悟,管理機關要教育漁民, 各種魚類資源適度開發利用,不要再有「我不抓,別人一樣會抓」這種事不關己的心態,各種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污染物的公司工廠負責(管理)人員,要負起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人人做到「少一分污染就會多一分資源」,管理機關落實管理統一機制,不要把那些管理機制放給各縣市自行去管理,造成甲縣管制,乙縣開放的現象,給漁民茶餘飯後有自己消遣自己的話題。

  「大家一起來保育,漁業得以永續發展」,衷心盼望可以延緩漁業資源枯竭速度,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夠繼續在海洋上捕魚(雖然它是一種即辛苦又危險的行業)能夠吃到真正野生新鮮的鮮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