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使然抑或後天養成

國立苑裡高中教師 沈君蓉

  現今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猶如大雜燴似的!從喝醉醜態百出、抗壓性不足墜樓自殺到子女因財弒親等等,每則新聞都不禁令人深省到底社會哪裡病了?而這個病到底是否有藥可以醫治?還是說已經病入膏肓,只會有更糟的後續發展,而無痊癒之日可待?

  當眾人盯著這些社會新聞,搖頭嘆息,直指家庭教育或學校教育失敗之際,筆者認為應當要更明確地指出到底是教育的什麼層面出了問題,只說家庭教育或者說學校教育欠妥實在是過於籠統,也間接表明將所有問題都歸咎到教育的不負責任行為。

  首先,我們先思考一個現象:為何同一個家庭,同種家庭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在剛進學校求學時會顯現出不同氣質或者表現出不同個性,例如:姐姐安靜寡言,妹妹任性妄為。這完全是因為家庭教育的關係嗎?

  筆者認為應先從個體天性談起。眾所皆知,每個人的天生基因組合不盡相同,想當然爾,個性想法也就截然不同。每個個體早在母親的孕育中有自己獨特的行為思考模式;因此,即便兩位孩子皆由同一位母親所產下,個性也有可能南轅北轍:一位桀敖不馴;一位唯命是從。若要解決社會問題,便是要從這一層體認開始。每個家庭中,雙親必須要記得並非每個小孩都是吃軟不吃硬或者是吃硬不吃軟;也並非每次衝動打罵完小孩再給予糖果就能讓小孩忘記發生過這些事。每個小孩都有他應有的教育模式,這並非意味對於A小孩我就要軍事化教育但對於B小孩卻是放任教育。

  相反地,筆者認為雙親應先思考對於小孩的期望是什麼?是要求平平安安長大,懂得孝順呢?還是要有成就或者一番大作為呢?在一個大目標之下,去細想有哪些教育行為可以培養出小孩達成這個期望,而這些教育行為是否適合用在這個小孩的個體上?試想,一個桀敖不馴的小孩在面對軍事化的管教下,心中怎能不會有排斥或怨懟?一個唯命是從的小孩在長期軍事化教育下,會不會變得唯唯諾諾,沒有自己的主見?

  其實,教孩子就跟他人相處一樣。與不同的人相處時,我們總是會用不同的態度,這是因為我們知道用哪一種態度對待哪一種人時,溝通才可行。同樣地,想把小孩教好,得先試探觀察適合此個體的教育模式。舉例來說:如果小孩總是記得你所答應過的事,那麼你就要要求自己做到言出必行,協助小孩建立對別人的信任感,否則極有可能這小孩日後會變成疑心病高的個體。

  從體認家中小孩教育在教法上須有所不同的觀點出發,雙親再進而要求自己對小孩教育的收放程度。如此一來才能確實建立起真正的親子親密程度而非只是眾人面前的表面祥和。一旦這樣的親密程度建立了,個體心中有所依賴,自然也就會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對別人有同理心感受,或許社會問題就不再這麼層出不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