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精神是我辦學理念的依托

桃園縣方曙高中校長 吳義福

一、 以感恩的心辦教育

  高中畢業之後順利考取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對自己就下了宏願,「當為人師更甚經師。」

  以行道者的信念接任教職,初為人師,學校徵詢我願當哪一班導師?我的標準答案是:「別人不要的就是我的」。學生善良的本質如何去誘發是我最重要的工作;凡事以身作則,學生受我影響也都不再發牢騷,不用多久時間,學生們開始享受「模範班」的榮譽。

  民國八十年〈1991〉偶然機緣,接任中部一所高職的校長,對一位立志從事教育的師範生而言,那是一項重大的挑戰。

  如何辦教育?將學校辦成怎樣的一所學校?相信人人都可侃侃而談,甚至出一本專書;我個人不敢說有什麼雄心大略,但我只希望,我的學生個個都有一顆感恩的心就夠了。能這樣,學生的品德絕對不會差到哪裡去,在家,他懂得感念父母的恩情,他絕對不會做出讓父母失望或羞辱的行為來,孝經說:「勿忝爾所生,孝之始也。」在校,學生懂得老師教誨的恩情,他哪會做出喪德敗行、有辱師門的事來?他必定會努力讀書,朝向品學兼優、樹德兼備的好學生的目標前進,所謂「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畢業到了社會,隨時不忘行政倫理,公司的制度規範,以感恩的心努力工作,以期回報公司的栽培和器重。他絕對不會飆車或為非作歹,因為他知道:「身體髮膚,受諸父母,不敢毀傷。」他也不會對人不守信用,做事情不盡責任,因為他知道:「忠恕之道:盡己曰忠,推己曰恕。」

   民國八十一年〈1992〉慈濟的證嚴法師到台中,我特地前往拜見並請求開示,我請教 師父說:「教導學生最重要的德目是什麼?」師父說:「教育成懂得感恩的人。感恩不是德目,是做人的根本。是生活教育的中心。」師父一席話,加深我的信念是正確的。至今,這種信念依然未變。

二、感恩是生活教育的中心

  1919年4月30日,一位美國學者來到中國,他就是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杜威批判了傳統的學校教育,並就教育本質提出了他的基本觀點,"教育即生活"和 "學校即社會"。他主張"教育即生活,不是生活的預備"

"Education is not preparation for life; education is life itself."

  我深深認同杜威的看法,生活每一個細節都是教育,生活離開教育,就不配當現代人,文明的演進代表文化的累積;在感恩的生活裡,我特別重視「孝」,因為「孝」是一個人立身處世最基本的品德,從對父母的孝進而對國家社會的大孝--「忠」。

  懂得孝順的人在生活起居自然流露出「應對得體,有為有守。」我的老師現任教育部長吳清基部長曾說:「生活教育是學校最基本的教育,倘若一位學生生活習慣很差,書讀得再好,也沒有什麼用,將來也不會對社會有多大的貢獻。」「沒有生活的教育是空的,沒有教育的生活是盲的」,生活教育應是教育最重要的一環。所以他說:「生活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我深感贊同。

三、建構以孝順為生活教育的指標

  應對進退、一言一行都是教育,儒家思想對「孝」的著墨甚多,論語一書裡面的嘉言均可化成教材,融入學生生活或教材裡顯現。論語有關「孝」的論述很多,一般較為熟悉的章節如下: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舉這些句子的主要目的是喚醒學子們,「孝」的方式很多,總是不離「愛惜自己,感念雙親」如此而已。學校有「慈母亭」、「思源池」、「敬師亭」等建物,均足以提醒學生感恩孝親之思。

  大陸湖北省有「孝感市」,地名聽起來就很有文化,該地「孝感動天」的故事〈黃香冬為父暖被、夏為父打扇的故事;董永賣身葬父感動天仙的故事;孟宗隆冬為治母病哭竹而生筍的故事〉更是學生所樂於引用的典故。如此城市以此名稱命名,更令人感動。

  海峽兩岸每年定期辦理「儒家思想和現代教育學術研討會」,去年(2009)在山東省濟南市舉辦「論語教育成果發表會」,對儒家文化的影響和啟發均足以發人深省。

  由台灣微軟主辦的「教育論壇高峰會」,有感於社會道德沉淪事件層出不窮,恐誤導孩子們的善惡價值觀,造成人生的負面影響,特別強調回歸教育本質,以「品格力」為主題出發。誠如美國品格學校專業機構董事長John Jay Bonstingl表示,全世界的想法都在網路流通,「孩子可以那兒都不去,就掌握全世界」,教育單位應該扮演「道德指南針」角色,引導孩子認識自我價值,否則很難對抗五花八門的虛擬誘惑。不只是台灣,世界各國都重視「品格力」,並點出「全世界的孩子都居住在網路地球村」,「網路的虛擬世界,也需要好的品格教育」。

四、儒家思想為現代教育的圭臬,品格教育為思想主軸

  教育部推動「台灣有品運動」,前教育部長鄭瑞城說,外界誤將「有品運動」和「品德教育」等化,其實有品運動是同時推廣「品德、品質、品味」,不是只有「品德教育」。「台灣有品運動」必須持續推動,最終融入每個人的生活,成為台灣社會內化的核心價值。

  中國人喜歡玩文字遊戲,創造發明一些詞彙,其實,將儒家思想作為種種教育內涵和行政運作規範就受用不盡了。晉朝宰相趙普所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定有他的道理吧 。

  直此科技掛帥的工商社會,學生訊息來源多元,學校除了需要因應社會潮流做各種改變之外,最為重要應該是:如何導引學生不會在亂流中迷航?而這指南針非儒家思想莫屬了。

  堅持信念,以儒家思想為生活教育中心是亙古不變的方針。而生活離不開中心思想範疇,「品格教育」值得大家重視!品格教育的趨勢正成為國際潮流,現今我們一定要加強推廣「品格教育」,更希望在提供知識教育的同時,更強調「Integrity 品格力」的教育作為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