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的責任

國立中央大學企管系四年級大學生 方聖斐

  知道+/- 2度C這樣一齣短片是因為新聞的報導,本以為是提倡環保,入耳的卻是抨擊這部片對於哪些數據作了錯誤的訊息傳遞。媒體習慣將錯誤放大的手法,是養成台灣人見樹不見林的罪魁禍首。

  因為有心人士的提倡,政府的支持,環保意識在近十年已獲得相當大的進步,從節能減碳、垃圾不落地、資源垃圾的回收,到各工業建案的民意反彈,大家看見地球的垂危,開始捍衛自己的家園。可惜的是環境惡化得比我們能維護的要快太多了,許許多多的天災地害四面八方襲來,大陸沙塵暴、台灣八八水災、海地智利強震、融冰等,種種的跡象顯示地球的不復,更有預言50年後人類將只能飲用淨化後的海水。

  如何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中達成雙贏是需要努力的目標,世界各組織也訂定相關的規定以確保環境的開發受到控制,像是京都議定書界定了二氧化碳排放的標準;但我們必須思考的是,許多的企業將工廠轉設在開發中國家,利用微薄的薪資和表面上帶動的經濟發展便將汙染物加諸在這些地方,消耗這些地方的環境成本。

  舉台灣本土的例子來說,台南市的灣裡地區,在早期曾是廢五金的聚落地,每天總有上百貨櫃的廢五金來到這,經由焚化或其他化學作用提煉出各種金屬,也讓灣裡的廢五金業者賺進了不少財富,但過程中所造成的污染卻是我們今日難以想像的,天空漫步七彩的氣體,石頭上滿是青色的銅化物,也造就二仁溪毒牡蠣事件震驚全台;政府立即設立了廢五金工業區並隨後禁止貨櫃進口,才讓灣裡的土地可以稍稍喘一口氣。但那些業者呢? 跑到大陸、印尼等地重起爐灶,渲染了另外一片湛藍的天空。有人說,WTO是扼殺環境的幫兇,是資本主義國家所操弄的工具。資本主義掛帥將道義放兩旁、利字擺中間的行徑,讓子子孫孫都得為了一時的利益付出代價。

  環保惟有不斷的加強觀念,直到成為人人下意識的舉動才算成功。起初一定會因為風俗民情和習慣而受到相當的阻力,但若從自身做起,這世代所揹負的擔子就會輕一些;像已經上軌道的垃圾處理、資源回收,以及正在宣導的使用環保餐具、多吃素、少燒香等,都引領著人類以更和平的方式居住在地球上

  「綠色」會是今後一直流行的顏色,除了推陳出新的節能減碳新科技與各種替代能源開發外,國內也相繼設立綠色相關的研究所,培養業界亟需的綠色人才。漸漸地,企業的責任擴大到環境的保護上;漸漸地,民眾願意多付點心力在永續的發展上;漸漸地,地球的顏色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