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的責任

國立中央大學企管系四年級大學生 陳姝瑋

  自1750年工業革命後科學家觀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此三種主要暖化氣體快速上升,2次大戰至1980年代期間,溫室氣體與地球生態形成拉鋸戰,此時科學家開始辯論暖化是否存在?然而否認暖化的辯方取得壓倒性勝利,卻也錯過了避免暖化的關鍵時期;此後氣溫不斷攀升,人為影響力超越了自然的負荷極限。直到近年來尚有部分科學家秉持反對看法,認為暖化不過是危言聳聽、杞人憂天。關鍵的兩度,其生命週期約50至250年,儘管全球關燈一年其效仍然不彰,因此僅有全面性的綠色革命以及前所未見的危機準備,才能將地球溫度控制在兩度範圍以內,以避免生態氣候變遷與人類滅絕。

  全球氣候權威專家-史耐德造訪台灣後語重心長的留下一段話:「我們的目標(正負2度C)並非不可能達成,當然我們不可能停止已經造成的溫度上,......,但是我們可以戲劇性的改變這道曲線,我們要把它變成向下,我們絕對可以,但是這可能要花上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亡羊補牢猶未晚,這與科學家的假設:『儘管我們無法達到立即的效果』不謀而合。在世界是平的作者-佛里曼論調中:『這個數位的時代我們靠的不是更好的政治人物,而是更好的全球公民,即使我們只是個學生;仍然能關掉電腦盡一己之力,節能減碳』,我們深刻體悟節能減碳、維護生態是每一位地球居民的責任與義務,並非特定人士或政治人物之職。

  呼籲大家上書元首:『我們要一場綠色革命並使氣候安全提昇至國家安全層級』。如同積極面對暖化議題的荷蘭政府與國民般,設立全方位的危機準備與國民危機意識,致力於與海共生及環保意識。且期望政府編列預算,協助各國企業發展新能源科技、並協助其他國家共同渡過此難題。

  工業革命後,人類開始相信「人定勝天」,凡事都要與大自然對抗:與海爭地、人造雨等。企業想著如何利用地球的資源獲取更大的利益,等到荷包賺飽,才發現周遭的環境已經變了,綠地越來越少、新鮮空氣和水成了奢侈品。然後人們再用先前賺的大把鈔票,去挽回那個因提升人們便利,而犧牲的地球。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從隨手關燈、節約用電、選用節能標章電器、多蔬少肉、自備餐具、勤於戶外活動、以大眾運輸取代個人交通工具、珍惜資源且勤於環保回收以減少火力發電所使用燃料及資源開發浪費,就能達到拯救地球之效。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從自身開始做起,相信地球的未來還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