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其中坦然

台北市桃源國小總務主任 徐昀霖
  根據統計,孩子回到家與父母互動的第一句話,排名第一名的是「今天考試考幾分?」第二名則是「明天考什麼?」在家裡,似乎這是常聽到的聲音,而且,隨著工作疲勞的程度,問題的威脅性也隨之變化...

  「教育」一詞,驗之說文解字上,所謂「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養子使作善也。」可見教育再怎麼廣大無疇,甚至無孔不入,潛移默化的上施下效,仍是那冰山下厚實的隱而未現,但是學校教育仍究是較具責任壓力的受理窗口,於是有人以體制來為教育做學習快樂與否的劃分,乍聽之下,似乎體制內的孩子都很不快樂,送到森小才是明智之舉?清楚教育的無極之後,體制的二分不就是一種迷思與弔詭嗎?在政策、教師、學生、家長,剪不斷,理還亂的網絡中,我們該聚焦的到底是社會價值演化的哲學?投資報酬率之於學歷的厚黑學?還是教育改革之於美麗未來的神學?

  筆者無意扯糊這一鍋教育湯,只是單純的想告訴您,單一價值觀不能以之評估或判斷教育歷程的意義,就如同人本或開放教育所堅持的信念,「讓孩子快樂的學習」,這便是一個很有趣的命題,從動機論、心理學觀之,那是一種態度的秉持,一種情境的設計,一種理念的關懷,但絕對無法成為學習的全部。過度信仰只會造成更脆弱的結論,可惜的,我們仍然很難跳脫自我意識與主流價值的灰色地帶;要求多了,孩子不快樂,稱為填鴨;不要求,孩子很快樂,但那是放任;在兩端之中不斷嘗試的,稱之為有熱忱但沒經驗,似乎得有多數家長或老師扮演著這些角色,才能讓鳳毛麟角的專家人士有發表的舞臺,但可怕的,是自以為專家的人永遠活在自以為是的象牙塔,播放著自以為是的專業論調。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黃?禪師的《上堂開示頌》在現代教育環境中,似乎只能當口號喊喊而已,一番寒,可能自尊受創便尋死路,一徹骨,可能家暴專線打完還要申請保護令;從「草莓族」到「吞世代」,或許是直升機父母栽種出來的,但別忘了教師也是其中一名園丁啊!別讓望子龍鳳的願望變成傷害孩子發展的理由,更別讓愛護孩子的純粹變成阻礙孩子發展的藉口。有個廚師,在開創完屬於自己一片天的時候,他卻驚覺自己再也做不出膾炙人口的料理,即使他擁有「食神」的名號,這時,有個耆老告訴他,「想想你學做料理的原點是什麼?」多麼重要而驚醒夢中人的一句話!

  讓繁雜的思緒重新編碼,思考「教育的原點是什麼?」

  一管禿筆,那寫得盡萬萬千千的理論,只是,既然做法多元,倒不如讓我們的想法單純,蘇子由的黃州快哉亭記裡云:「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身為教育人,當備教育心,心中坦然則無往而不快,心念純真,則俯仰無愧於天地。

  蘇紹連說:「我原本想長成太陽或月亮,無奈的是我竟然種下了一顆顆不會發芽的星星。」期望與結果若真永如人意,浮世之間何來秋霜與驚雷;家庭,永遠是潛移默化的人格培養皿,端看您的試劑如何調配;學校,永遠是春風化雨的智慧寶山,有賴吾人引領開發與再造!不管是細膩的滴製或是大器的斧鑿,都將因造就一個春天而帶出一點感恩與一抹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