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教到身教~紮根的永續文化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助理研究員 洪詠善

  世界觀察機構(THE WORLDWATCH INSTITUTE)發表《2010世界境況》以《轉型的文化~從消費到永續》為題,喚醒教育、政府、媒體與社會運動對於全球永續發展的關注與因應。

  在台灣,五月十八日立法院三讀通過環境教育法,規定各公家機關、公營事業機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政府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每年都要安排職員、教師、學生參加4小時以上的環境教育課程。除了靜態的教師講授外,鼓勵運用討論、網路學習、體驗、實驗(習)、戶外學習、參訪、影片觀賞、實作及其他活動等實施;希望透過寓教於樂形式,培育國民瞭解與環境之倫理關係,增進國民保護環境之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促使國民重視環境,採取行動,以達永續發展之公民教育目的。

  對於學校教育而言,環境教育法通過蘊含兩層意義,首先代表台灣對於環境議題不分朝野獲得高度一致性的重視;其次,希望透過「教育」力量落實永續發展之目標。誠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指出:教育是永續與穩定知識、價值、行為、生活方式改變的關鍵,在每個教育階段都應該面對攸關永續發展的全球性相關問題1。徒法不足以竟其功,從環境教育的立法到環境教育的課程與教學,學校教育系統中的每一份子皆是關鍵。本文主要從「透過身體的教育」觀點提出超越知識與能力的紮根永續校園文化,使永續內化為生活的價值與習慣。

  在國民中小學教育階段環境教育為七大議題之一,主要採以螺旋狀的課程發展,強調先經由感官覺知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對各種環境破壞及污染的覺知,以及對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美的欣賞與敏感性。其次教導學生瞭解生態學基本概念、環境問題(如:全球暖化、河川污染、核污染、空氣污染、土石流等)及其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影響(永續發展、生物多樣性),並瞭解日常生活中的環保機會與行動(如:溫室氣體減量、資源節約與再利用、簡樸生活、綠色消費等)。再者,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環境態度,欣賞、感激、接納並關懷不同文化與未來世代的生存與發展。並教導辨認、研究、評估環境問題與解決方法的能力。最後,培養學生處理生活周遭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學校及社區產生歸屬感與參與感。

  從感知、認知、態度、到能力,環境教育的課程與教學採取融入學習領域的方式一點一滴地滲透學生的學習。首先讓檢視我們對於環境身體感知的來源與敏銳性,隨著科技迅速發展與消費文化的興起與控制,人類整個生活圈傳遞著五光十色的消費訊息,持續刺激人類激情地投身消費世界中,落入辛勤工作賺錢滿足消費欲望的循環中,無疑地,人類不知不覺地異化為資本世界遊戲中的消費工具,對於賴以生存的自然,疏離的身體經驗讓我們空有豐富的環境知識,卻不知泥土的柔軟與芬芳。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教授Almut Beringer特別提出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建立是永續關鍵課題。特別是從心理學角度,孩子與成人若能接觸自然環境與動植物對於發展健康的自我概念有正向積極的意義。相關研究也發現,反複、規律且持續的自然環境體驗是培養永續行為與生活方式的關鍵。反觀今日,當iPad風靡全球,大人小孩都熱衷在facebook裡種菜、養魚時,人類漸漸遠離真實的自然,蝸居斗室周旋於電腦、影視、網路遊戲間,久而久之造成憂鬱、肥胖、糖尿病等健康問題。因此,及早協助學生建立友善的環境友誼是刻不容緩之事。

一、幼兒的7R紮根永續教育

  人類大腦發展十分迅速,在進入小學之前的影響一生的態度、價值、行為、習慣即已形成,因此,幼兒時期的教育為永續環境發展教育的基礎。父母與教師是此時期社會心理發展階段的重要他人。有別於傳統讀寫算3R的教育,永續環境教育自小紮根應協助孩子培養7R的生活態度與習慣。

1. Reduce節約減廢:打開孩子的房間,堆積如山的衣服玩具透露父母的寵愛也反映出孩子自出生即成為主力消費者。因此,學校與家長必須合作教育孩子減少對於食物、各種資源的消費並抵抗廣告的誘惑,做個對地球友善且聰明的消費者。

2. Reuse資源再利用:一件穿不下的衣服可以拿來做什麼?只要仔細搜尋家中的角落,即可發現許多可用卻未用的資源,百貨公司周年慶各式各樣贈品、花錢買來卻不合穿的鞋子、吊牌多年未減的新衣...等,如果房子一坪價值20萬,那麼我們光是儲藏這些資源的空間恐怕就花上數百萬了。因此,資源重複再利用,不但減少花費,更重要的是讓還給自己更輕爽寬敞的生活空間。一件穿不下的衣服可以送人,可以剪裁成為桌巾、抹布、手提袋、玩具沙包、圍巾...等,透過資源再利用,更可培養孩子的創意巧思。

3. Recycle資源回收:這是目前社區與學校最落實的環境行動。一天,問孩子知不知道資源回收的目的,孩子天真地回答:可以賺錢。教育應該將資源回收行動從工具性目的轉移到價值性目的,倘若有一天回收的資源無法變換任何等值貨幣時,那麼這個行動會持續的關鍵在於「價值認同」。

4. Respect尊敬自然:當我們帶領孩子登山、溯溪、賞螢、觀霧等活動時,必須教導孩子我們不是征服者,而是虔敬的學習者,向山、溪流、螢火蟲、霧學習,靜慮而後得,靜靜聆聽自然的呼喚與教導。春季的一天,在公園裡忽然聽見有個孩子喜洋洋地對著身旁懶洋洋的爸爸說:爸比你聽!花在對蝴蝶說話哦!小孩詩意般的想像在靜觀中浮現,倘若這時爸爸回應:怎麼可能,回家吧!所有的詩性嘎然而止,如果此時爸爸能夠蹲下來與孩子一起聆聽花與蝶的對話,世界將為傾聽者展開。

5. Reflect時時反省:在忙碌的工作與學業生活裡,心也荒蕪了。翻開孩子的日記,往往是流水帳般的交代。一天,斥責孩子把喝完的鋁罐往垃圾筒一丟就跑,他說:我要趕回教室上課,沒時間,反正倒垃圾的同學會幫助整理。孩子常常在「反正」「我沒時間」中遺忘自己的責任,因此若能時時透過日記、繪本、影片等媒介讓孩子與自己對話,應能培養時時反省的能力與習慣。

6. Repair照顧修復:基於資源有限欲望無窮的概念,一方面節制欲望,一方面珍惜資源。近來有些學校成立「玩具工坊」鼓勵孩子將家中損壞的玩具帶來交由玩具醫師(志工)修復再使用。同樣地,教導孩子愛物惜物是自古以來的美德,然而,在富庶社會中,這些美德往往在成人的「瞎拼」行動中讓孩子感覺資源彷彿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此,讓孩子學習當衣服、鞋子、書包等等的父母親,擔負起照顧養護責任。

7. Responsibility承擔責任:信任孩子並給予恰如其份的責任,讓孩子們感知對地球、對更美好生活擁有的責任,讓他們知道承擔這些責任是一件多麼驕傲的事。

  世界各國漸漸重視7R的幼兒永續教育,例如在澳洲,孩子有許多機會從事迷你方案學習,包括沒有垃圾的午餐、種菜、環境美學、為青蛙找池塘等等,體驗並解決垃圾管理問題與自然建立生態友誼。在日本,幼稚園孩子從日本絹服文化中開始探索蠶寶寶的一生,從生態循環系統體驗如何從蠶到絹絲工業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現象。在瑞典幼稚園國定課程中希望教師培養尊重每個人內在價值與共享的環境,幼兒自小負責照顧環境責任。在台灣同樣有類似的課程與教學。總之,7R的永續教育必須自小紮根,從感知入手,培養孩子對自然環境的喜好,以體驗提昇孩子的責任感。不過,如果希望以國家通過環境教育法的政策就能解決所有問題,恐怕太樂觀了。當今面臨嚴峻的挑戰包括在全球化知識經濟的緊箍下,對於培育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的焦慮下,工作技能目標往往遠勝於永續發展的素養,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面臨兩種價值的挑戰,環境教育課程綱要轉化成了套裝教科書中零散的能力指標,間接的自然經驗在時間與空間的壓縮下取代了直接的自然體驗,學生在影片、電子白板上學習自然,卻對赤足踩在泥土上、樹上的蟬鳴、小白菜上的紋白蝶感到嫌惡。由此看來,無論是父母還是教師,我們都應該深思「人與環境的關係」,回歸7R的核心---愛自然,唯有孩子喜愛自然,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才有可能。想一想,您有多久沒有帶孩子光著腳丫子踩在雨後的田埂、背起行囊往山走去,一邊揮汗、一邊欣賞足邊的小花?

二、身教~透過身體的教育

  親身接近自然並喜愛自然是永續環境教育關鍵性的起點。透過直接經驗自然的體驗學習,提供孩子豐富真實的自然學習情境,引導孩子運用眼耳鼻舌身敏感的五官接觸自然並與大地做朋友。如此採取「體驗教育」的哲學觀點,強調身體與心靈經驗的結合;教育活動中包括許多經驗,學生栽培花,不僅學得植物生長與發展的科學性知識,也在動手做的經驗中學習以「花」的角度看生命,美麗的花對欣賞者而言是一句讚嘆,但是對於親自墾土、除草、澆水、施肥,甚至擔心她枯萎而每天對她歌唱與讚美的歷程的學習者而言,是心靈的感動,是生命的經驗。同樣地,在學校教育裡,從語文、數學、生活、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等領域學習,唯有透過置身體驗,才能理解世界萬物與我的關係,了解抽象文字符號的真實指涉。
身教的另一層面意義是「以身作則」的榜樣學習。包括角色模範、學校設施與運作、學校管理、與學校文化四層面。

  父母與教師是學生學習榜樣,有成效的永續教育來自成人的以身作則,例如,騎腳踏車或走路上班、汽車共乘、開油電混合車,穿二手衣、參與社區服務、熱愛資源回收再利用、隨手撿垃圾、隨手關燈等等,儘管教師無法隨時隨地將環境教育融入學習領域教學,但是,透過身教,孩子已經在觀察學習中被潛移默化了。

  學校設施使用也是環境教育的有效工具。校園綠色設施包括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的熱水供應系統與照明系統,廢水淨化再利用的溼地,雨水撲滿,運用綠色室內植物降低室內溫度等;至於學校設施使用管理包括垃圾處理、廚房與清潔的管理,由師生共同兼負起管理與照顧的責任,例如清潔工作、園藝、鋤草、照顧校園動物等等。「建築即沉默的老師」,學生身歷其境,自然而然地學習綠建築與永續發展的知識與能力,更重要的是欣賞與認同的情意。

  教師與學生透過參與學校管理,學習社會公平與公民參與的意義。在分享的權力結構承擔起責任。當學生有權力為學習環境做決定時,這即是民主的教育,當學生願意投入行動時,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才有可能。例如校園老樹的去留問題、校舍重建的規劃、校園動植物的養護等等重要決策不只影響校園風貌,更深深牽引學生對環境的敏感覺知,因此優質的管理系統中教師與學生的聲音不只發聲而且能夠被聽見。

  最後,談影響人們行動的學校文化。所謂「文化」是共享的信念、價值、與行為規範。學校文化往往體現於儀式、傳統、建築、教學、課外活動等等。學校教育應該主動創造支持永續發展的校園文化,例如可以將儀式與傳統融入教學,在每個早晨,沐浴於充滿芬多精的大樹下全校師生進行晨間運動;每年固定的日子舉辦三公里戶外運動闖關遊戲,設計游泳、瑜伽、生態帶探險等活動讓學生寓教於樂地熱愛戶外活動;學年結束舉辦班級馬拉松競賽,在每天、每學期、每年的傳統與儀式中,孕育珍愛戶外活動、團隊合作、創意行動的學校文化。

  如何從消費文化轉型為永續文化?徒法不足以實現,當學校教育責無旁貸地肩負此重任時,家長與教師應同力合作為孩子紮根永續文化。讓7R的永續環境發展的理念與行動在家庭與學校發芽,成人應為孩子榜樣,以身作則,學校應為永續文化的基地,不只課程與教學,而是更深層的學校文化,讓每個進入學校教育體系的人們體驗自然之美,以身體學習自然,以行動參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