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危機的背後~為貧國請命

遠東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葉亭葶
  2008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公佈,全球36個國面臨糧食危機。所有面臨糧食危機並威脅到其生存權的都是經濟不富裕的國家:索馬利亞有一千萬人口,其中七百萬人嚴重營養不良;盧安達的民眾為求生存一天只吃一餐;孟加拉窮困家庭的收入有七到八成都用來買糧食,卻只夠一天吃一餐;海地糧食幾乎仰賴進口,糧價高漲,民眾無糧可吃,引發街頭抗議,爆發流血衝突。

   這樣嚴重的糧食危機是如何造成的?第一,全球暖化使得天氣異常,極端氣候造成天災不斷,進而使得全球農作物收成銳減;農作物收成銳減直接反應的就是糧價的上升,因此,使多許多窮苦國家的人民必須用更多的金錢才能換得一餐飯,然而他們本來就是沒有財富的一群,是故獲得足夠的糧食對他們而言越來越遙不可及。

  第二,隨著人們大量消耗石油,造成石油逐漸枯竭,進而促使原油高漲,以玉米、大豆為主的糧食被轉作為生質燃油,以替代石油。富國當然有足夠的理由支持將糧食轉作生質燃油,因為生質燃油不但可替代石油,讓人類可以繼續以汽車等交通工作便利人類生活,且生質燃油較石油更環保,可有效減緩地球暖化的現象。但問題是隨著生質酒精的出現,連汽車都要「食用」穀物,供需平衡再次被打破,需求量大增的情況下,糧價必定出現飆漲的趨勢。然而,誰能獲得糧食呢?無庸置疑的是擁有財富的富國,而非貧苦的小國,貧苦的小國人民只能望糧興嘆,看著糧食落入了汽車的油箱裡。

   第三,新興國家因為經濟發展的緣故,開始增加對食用肉品的需求。以豬肉為例,自1960年到2006年間其需求增加了5倍,而急速增加的肉品需求,亦代表著作為飼料的糧食被快速消耗;尤有甚者,以增加一公斤肉品所需要的穀物量來看,牛肉約需10~11公斤,豬肉也需3~3.5公斤,因此當新興國家的人口開始歡欣鼓舞地大啖肉食時,實際上是對貧國人民的再次傷害,因為原本可食的糧食不僅進了汽車的油箱,亦進了牲畜的肚裡。

  再者,根據綠色和平組織2006年公布的《吃掉亞馬遜》報告指出(Eating up the Amazon),因為國際企業希望增加黃豆的產量以提供畜牧業的需求,因此大量砍伐亞馬遜雨林以開墾田地,這使得排放出地球上三分之一氧氣的地球之肺受到嚴重的破壞,間接造成全球暖化的加劇。最後,由於肉品需求上升,牛隻數量亦持續增加,排放出的甲烷量也隨之增加;甲烷是溫室氣體的一種,威力約為二氣化碳的20倍,亦造成全球暖化所的成因之一。而全球暖化的加劇又會讓天災更頻繁,農作物收成更不易,進而造成每況愈下的迴圈。

  生存是人類的基本的權利,我們不應為求一已之私,或貪圖享受而再任意地開發及使用生質燃油,亦不應滿足口腹之慾,而大啖肉食,我們該做的是把糧食還給需要的人,讓每個生活在地球村的人民都有免於飢餓、生存下去的權利及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