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剛剛好,兩個太沉重

學校短期約雇人員 何金鈴

 

  少子化的影響已經開始影響台灣社會,根據天下雜誌第444期/三人行當道家的面貌正在改變報導:「台灣總生育率1.02,跌至世界最低,學者預估,今年更可能跌破1.0。過去六年,台北市幼托機構已減六成,未來三年,國中小學將減一千班,十年後大學更要倒閉三分之一。內需衰退,稅收萎縮,公共建築淪為蚊子館……要搶救沉重的未來,五年內必須生150萬個嬰兒。誰來生?誰養得起?從低所得、貧窮到低生育率,解決女性困境,才能搶救台灣的競爭力。」

  我家就是典型「三人行」,我跟先生只生一個女兒,身為一位母親也了解女兒生長過程是沒有兄弟姊妺的相伴的孤單,以後她的小孩可能會問她:為什麼別人家有舅舅、阿姨,我們家沒有?但看到以上這則報導我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女兒的處境不再異類,憂的是國家的未來……

  想想我們的政府只會想一些如何鼓勵生產口號、發放育兒津貼、無薪安胎假及育嬰假提高生育率,感覺都是在「養得起」只是治標,但是要讓婦女「願意生」,才是治本之道。根據筆者觀察週遭女性朋友及自己經驗可以歸納出一般婦女的心聲:

1. 一般托育費用太過昂貴、在台北縣市平均1萬多元,再加私立托兒所的平均每月費用也要1萬多元(公立托育機構少、而且不太符合一般上班族的下班時間)。許多沒有父母可以幫忙的媽媽不僅白天要工作,晚上忙著做家事和照護孩子,還得憂慮賺取的薪資是否能負擔托育孩子的費用。

2. 政府政策的思考及相關改革方案(包括國土歸劃、環境保護、教育、司法、稅務等等),都讓一般小老百姓沒有長治久安的安定感及確實執行的決心;以「十年教改政策」來說,讓許多家長及小孩無所適從,只要有新上任的市長或部長就有新的方案,一下子「一本多綱」一下子「一本一綱」。

3. 經濟層面更是讓很多年輕已婚婦女害怕「再生」,台灣大都是中小企業,借問官員在台灣超過30年的私人企業有多少?很多上班族到了40多歲遭受裁員,想要再返類似的職場已不容易,此時更是小孩受教育的時候。打開報紙一看,目前政府所提的津貼補助僅侷限在弱勢家庭,忽略一般家庭也需要經濟支持。當許多家庭面臨經育兒的壓力之下,多數家庭就會選擇不生或少生。

   兩黨黨主席ECFA的辯論已落幕了,將來ECFA簽不簽?重要。五都選舉贏不贏?重要。但解決婦女的生育、就業、家務勞動、所得偏低的問題,創造一個對婦女公平、對小孩友善的環境,對台灣社會未來的長遠發展,顯然更關鍵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