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翼天使,依然振翅高飛

台北市中山國小特殊教育老師 顏瑞隆

  過去身心障礙者一直被視為「沒有價值」的公民,因此社會的公義與平等的權利並不適用他們,甚至被認為應遠離他們的社群。然而,這些年來,由於家長的參與,障礙者自我的擁護運動,使得這些觀念開始逐漸被改變,身心障礙者有基本的受教權和參與社區生活的權利也被認同與接受。歐美國家在歷經去機構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正常化(normalization)、最少限制環境(the 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回歸主流(mainstreaming)、不分類(noncategorical procedures)及統合(integration)等代表性的重要理念後,「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九十年代迄今最受國內外特殊教育界討論的方向,亦是歐美教育界普通教育改革的方向;且自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西班牙發表了著名的薩曼卡宣言後(the Salamanca Statement),融合教育更成為歐洲各國努力的目標。

  「融合教育」是教育理想的終極表現,雖然各國也都還在尋求最好的融合教育方式,但是這種教育精神的提倡,也讓我們深刻的體會到:教育機會的均等和異質個體的互相學習與相互尊重,是未來教育思潮的主流,也是建構社會基本價值的重要基石。因此,身心障礙孩子參與普通班活動不但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人權價值的呈現。

  「身心障礙」的概念或經驗對很多人來說似乎很遙遠,但其實不然。我們人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曾經遇到過「障礙經驗」。比如說我們可能因為運動傷害,而造成短暫的行動不便;或是曾經因為學習一個概念苦思不得其解而喪氣不已;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高度近視的人,如果沒有了眼鏡,就真的成為一個視覺障礙者。「障礙經驗」與「無常」是息息相關的,我們很難說什麼時候障礙會降臨到我們身上。前一陣子,台中市長胡志強夫人卲曉玲的車禍事件就是一個障礙經驗的例子,我們都因為這些「障礙經驗」而學習到如何更珍愛自己的生命,也體驗了人生的悲歡無常。

  因此如何在教育過程中,讓一般孩子也能接觸到身心障礙的同伴,就是一種學習歷程。因為接觸而了解,因為了解而接納,因為接納而認同,因為認同而尊重包容。這是我們期待未來社會公民所能體現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不是透過課本教學能得到的,而是需要透過孩子實地的接觸才能感受到。我們總是感嘆現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但是透過與身心障礙同學實際的相處,孩子們會漸漸了解到:「身心障礙的出現是一種必然,如果今天不是因為身心障礙的同學替我們承擔了這樣不便的生活方式,或許老天爺就會把那個位置給了我們」。透過實際相處與老師的教學引導,「感恩」的種子就會埋在孩子的心田裡,等待春天的到來而開花結果。

  身心障礙孩子在校園裡的任何一個角落生活或是學習,因為生理或心理的困難,因為環境的不利,都讓他們需要花更多的力氣來完成一般孩子輕鬆可以做到的事情。在今天高度競爭的社會,身心障礙的孩子絕對是弱勢的一群,但是身心障礙孩子在校園裡學習可以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有一個學生曾經問,「植物人只是會消耗社會成本,增加家庭負擔,那他們存在的價值是什麼呢」?老師淡淡的說,「他們或許不能創造出什麼,但他們激發了我們最寶貝的那顆心-惻隱之心」。有些價值不是用物質、名利等有價東西可以衡量,或許身心障礙孩子的實際表現並不如一般孩子,但是想想:他們光是克服自身身心障礙的勇氣,那股不放棄自己的精神,就值得我們給予掌聲喝采!

  我們期待校園是一個友善的環境,或許「友善」就可以從與身心障礙孩子自然接觸、快樂相處這個小地方做起。當大家看到身心障礙孩子在校園裡學習的時候,別忘記因為障礙經驗是人一輩子都有機會經歷的,所以讓我們以同理心看待這群折翼天使,期待他們也可以跟一般孩子一樣,振翅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