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學習的關係

福德國小教師 石玫芳

  畢恆達教授曾說:環境心理學研究的是人和空間的互動關係,重視不同人在同一個空間中所給予的反應和定義。依上所述,環境心理學認為人和環境是相生相長的,而不是一個獨立的變數,因此提倡環境教育,應包含實質意義與心理意義,也就是透過多元方法,提升個人對環境的認知,進而實際行動。至於提倡環境教育,真理大學許毅璿教授說:首先須對週遭環境進行觀察,然後進行體驗探索等多元活動,最後將環境觀念內化到心理層面。或許有人認為單靠自己並無法改變生活環境,但經由點、線、面慢慢鋪陳後,終究可以逐步影響到全面。

  在教學現場上,的確常聽到許多人的心聲:反正個人力量如此渺小,無法掌握2012年的命運....。殊不知,環境的破壞也是人類一點一滴造成的,當大地反撲,人類知覺該疼惜大地之母的時候,倘若只依靠少許人力量,又如何讓大地回歸平靜?身為世界公民,應為世界盡一分心力,我們在小學場域教學,身負重任,如何喚起學生對環境的認同感是我們教學的一大挑戰,因為一般人對於環境大都習以為常,認為理所當然,在倡導環教當中若不經個人反省、體驗與思考,環境教育只會淪為人云亦云,一種口號而已。所以學習行為應與環境結合,當人認知環境影響其行為時,環境與人的互動才能產生火花,此時的教育才能深入人心、才能創造意義。

  人與大自然密不可分,教育不該只在封閉教室內,走出教室,處處皆是學問,真正的學習不是習得知識,而是在探索體驗中學會尊重別人,珍愛大自然;除此之外,更應設計能提升每位世界公民正向能量的課程,教導孩子順應大自然法則,尊重愛惜大地之母,與自然和平相處,進而化解因違背自然而產生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