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學生的心靈導師

學校教師 林君翰


  前一陣子,學校的同仁告訴我,某個班級的學生常常不聽老師的話,同學之間沒辦法和樂相處,一天到晚惹事生非,我想我應該盡我的職責,到班上去看看,到底發生什麼事,讓老師不願意進到該班教室。

  隔天,一大早,我就坐在班級後面,不發一語的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一大早,同學陸陸續續進到教室,全班約莫只有五個人與我跟老師問早。禮貌一直是我們所強調的生活教育,但全班學生所展現出來的禮貌表現,卻是與我們所想像的有段落差。第二天一大早,我依舊到班上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跟第一天的表現差不多,大概也只有五個人與我跟老師問早。升完旗後,我不禁的發起聲來,問全班同學,到學校是否要跟老師問早,看到師長是否要主動問好,同學們也都異口同聲的表示認同這樣的想法。第三天,一大早,我依舊到班上觀察學生的表現,今天一進到教室向老師及我問早的同學,明顯的增多了。曾經有人說過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次,只要能維持超過21次, 相信可以獲得一個新的習慣,我想不僅是學問需要教育,禮貌亦是需要教育的。處在今日高度競爭的時代,求的是競爭力,要的是創造力,難免卻忽略了人與人之間應有的倫理道德,噓寒問暖、掃灑應對...等傳統的基本禮儀幾已式微。品德教育在近年的教育政策中,一再的被有志之士提及,若能在日常生活中,多著墨些基本禮儀,相信不僅可以把學生的品德意識喚醒,亦可達成知書有禮的學生。

  最近在某個老師的部落格上,看到老師的班級經營中,規範了學生許許多多的常規,做為訓導工作人員的我們,暗地稱許,已經很久沒有看到如此細微的規定,詳細規範學生應該做的事。在多元化的時代,師生之間的默契,除了彼此的相處之外,更需要些明文的規定,尤其是小學生,要養成其自動自發的習慣,從道德行為的他律到自律,是需要教育的,更需要具體而微的告知其應該做的事,以遵守團體生活規範。

  現代的家庭幾是小家庭組織,加以少子化,父母親多忙於工作,難免疏漏到平日應該注重的禮節。常見到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無法融入團體生活,未能主動參與整潔工作、每天中午嫌棄學校的營養午餐不夠美味,如此的思想若深植在學生的心中,未來要如何適應遽變的生活,實在令人擔憂。美國教育哲學家杜威重視做中學的教學法,要求學生建立常規,主動學習,並將品德教育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實為重現教育理念的好思維。

  國小學生正是培養其良好德性的重要階段,學校教師兼負著經師與人師的重責大任,學生每天到校不斷的學習成長,老師亦應本著教學相長之道,除了汲汲於學問外,亦應重視品德教育的落實,以身作則,引領未來的主人翁,朝向健全人格的方向發展,以適應未來世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