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環境中的無障礙空間

莉屏彩券行自營商 焦莉屏

  從小罹患小兒麻痺造成不良於行,開始學習走路就要穿鐵鞋撐著兩隻拐杖慢慢練習,回想起成長過程生活上種種不方便,感觸很深也有沒快樂的童年。

  聽媽媽說當時我一歲正在學習站立與走路的階段,台灣地區小兒麻痺到處大流行,我卻因為感染高燒不退,這讓父母忙於奔波醫院與家庭之間,還為了要注射昂貴的藥到處找親友借錢,最後整個醫療結束,雖然防止杜絕其它的併發症發生,但是我的腳從此就要靠輔助器具的幫忙才能走路,再者左鄰右舍因為害怕同年齡孩童被傳染也要求我們搬家,雖然我們住在軍眷村中無處可搬,但是生活中又產生無形的壓力,所以我都待在家裏,媽媽也很少抱我出門走動,這也影響到我們一家人住的人權。

  爸爸是一位職業軍人,薪水收入微薄,成長過程中腳也隨著年齡會變大,每次因為鐵鞋太小不合腳就要花錢重新訂做新鞋,所以我經常忍耐穿太小的鞋,甚至走到起水泡趾頭磨破皮還不願意說,深怕父母再為錢煩惱,這也是因為當時社會福利不夠完備,弱勢家庭求助無門的無奈;有記憶以來,小時候只要出門走路、坐公車、上學爬樓梯、都造成很多不方便,除非必要的事,不然每次想到不方便,我都會盡量待在家裏不出門,這樣也導致我比較內向文靜,甚至還產生一些自卑感。

  民國60幾年間在台灣物資缺乏經濟剛起步,國家建設也在初期階段,更別說為肢體行動不便的人去設置的無障礙空間,我讀國中的時候上下學要搭公車,以前的公車很高,我要雙手拿拐杖撐著身體緩慢登上階梯,遇上好的司機會等我站穩,如果遇見個性急躁的司機,一踩油門常讓我站不穩,還經常在車內外摔跤,下車後,我費力走進校區,還要氣吁吁再爬上三樓教室,整天沒下樓,直到下課,回想起當初的情景雖然艱辛,但從來沒想到我的生活環境人權被漠視了,沒有受到尊重,很多苦難無處申訴,要靠自己克服困境,到現在人權意識漸漸受到重視,在台灣我們生活的環境也有些進步成效,我以自己親身的經驗為例,在我周圍環境中多年來愈來愈好,公共設施的規劃事前都有考慮通行無阻礙的問題,如果舊的設施也會改善增設需求,廁所有殘障廁所、上下樓有電梯、公車有殘障專用公車、停車格設有專有車位,無障礙空間雖然在做,但還有很多細節與完整性的不足需要更努力,如果可以更展現長期的建設決心,落實在大街小巷中每個角落,行動不便的人就可以出門安心、行的安全。

  最近台北市騎樓人行道改善路面高低落差的問題,也是很好的案例,普及性也應可以更寬廣,徹底執行才是人民之福啊!10多年前我懷小寶寶的時候挺個大肚子在路上走路,雙腳負擔很重又因為腿無力抬不高,一個不小心踢到不平的路面,讓自己摔在大馬路上,那時擔心害怕是可想而知的,在台灣有關單位持續的設置無障礙空間,但是遇見不守法的人民,機車騎士不按規定亂停放、商家堆放雜物佔據騎樓、道路指引磚遭到破壞...等,我們一樣「行不通,無路可走」,如果每個人都可以設身處地的為人著想,我們居住的環境也就更好,人權的伸張要以愛與尊重為根基,關懷多一點,發揮同理心,人與人相處豈不是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