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經濟與人生心靈

國立中興大學助教 楊嘉玟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什麼是本性?在於內心的深處所產生不可抗拒,不惜代價而遵從並保護的價值。我們都說人類是萬物之靈,那所謂的靈又是什麼呢?靈性是深藏而不可抵擋,是見不到、摸不著的原生情感和動能的源頭,其包括信望愛、人性理性尊嚴、價值觀、責任感、逆境求生、學習及追求幸福等等。在美國獨立宣言中,思想顯現人類依自然法則做自由意識的行為,可看出人類思想、心理和行為的常理組合,是人類所共通的性靈。

  人類的性靈思想,不僅決定人的行為與言行,也影響到人的心理與生理發展。近代在研究心理神經免疫學的過程中,發現一般人在心理遭逢壓力時,會產生一連串的生理反應。大部份人們認為性靈與自己無關,或認為只是喜歡追求人們創造的非物質、形而上的一種癖好。也有人認為是虛有的或迷信的。尤其在近代,西方工業革命後,人們對物質的追求可以說是到了極限,對科學的崇拜也到了幾乎迷信的地步。認為現代科學無法了解、証明的就是迷信。

  身為靈長類的人類,是順應萬變最良好的動物。人的成長週期原先就是最長的動物,再加上醫療的發達,進而促使人類達到百歲之願。陸地占有著地球面積的四分之一,而人類則是陸地面積中含量最高的動物。在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中提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念中,促使我們瞭解弱的物種會在自然界中消失,而強的物種則會生存下來。當強的物種生存下來時,它們就能把更多優秀的品質及特性傳給下一代。

  打從人類從以物易物的時代中,一直演變到現在的金錢經濟,還有隨而愈加緊張的生活,不久人的心靈需求逐漸趨於不滿,於是人們更是日以繼夜的工作賺錢來滿足心靈的空虛,更常以高度消費來紓解壓力,這種情形就會像菸癮一樣,是典型的反向心靈適應,這種浪費經濟能力來消費有限資源,確有人稱為刺激經濟。

  經濟發展的目的,在於提升生活品質。過去的認知是國民所得越高,就代表那個國家經濟發展良好,卻造成泡沫式的假像生活品質。一旦通貨膨脹或可用資源減少時,無論所得提高多少,卻因人們反向心靈的適應,而造成人們生產力及素質的日趨落下,使得生活品質大不如前。

  經濟循環是一種連續性的。事實上如何使可得有效的有限資源中,產生最大的效力,就得提高人的素質借以提高生活品質,在無形的經濟體中,人的心靈成長將是重要的要素,如果能夠有效的導入豐富心靈的人力資源,那麼經濟循環將更加成長。

  過去的生態,在生命之書-創世紀中,我們可以看到生命的開始、成長及墮落。有這麼一句話「人必終身勞苦,才能得食;人必汗流滿面,才得餬口」,這是經濟起飛之前的寫照。因為人類的生產而得滿足,滿足的背後則是造就經濟的發展,最後因為人性成就而使得心靈富裕,這就是人性經濟循環。

  現在的生態,我們享譽海內外的國片海角七號,國寶說的「年輕人好手好腳而沒有工作,實在非常的可憐」,來自於富足的時代,無法滿足的慾望心靈,以致於人們素質低落而影響經濟循環的持續性。

  綜合以上所言,要讓經濟再度起飛,那就必須從人性著手。人是社會動物,我們常說企業責任,那簡單做起就是人的社會責任。讓最簡單的心靈成長,成就中也幫助貧弱,是人性的表現才得以讓經濟循環。套一篇禮記禮運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得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大同世界,心靈的成就與反璞歸真的富足,不會因為世代的富裕,而使烏托邦的世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