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弱勢兒輸在天注定

旺報總主筆/元智大學助理教授總主筆/助理教授 戎撫天

  貧富差距現象難以避免,強求齊頭式平等就會變成「共產社會」,人們會缺乏成就動機,社會就缺乏成長動能。公平的社會奠基於開放的社會流動,只要社會階層流動性高,人人機會平等,就容易維持和諧。「高社會流動性」曾經是台灣經驗的傲人成就。

  台灣現在還是一個開放的流動性社會嗎?前教育部長鄭瑞城深以為憂,他曾經指出,台灣有三個流動性問題:學生自主流動困難、社會階層流動度低、學生全球流動意願與能力不足。他的觀察一針見血,深具啟發性。

  鄭瑞城舉例,台灣學生在高中前的發展,常受父母及社會價值觀的羈絆,難以自主,進入大學後發現志趣不合,但轉系或轉學成功的比率很低,只得繼續委身志趣不合的環境,一生命運往往受到影響。

  台灣大學是台灣最好的大學,能得到最豐沛的國家與社會資源,但台大學生來源,農人或勞工背景子女不到10%,不但形成高社經地位子女享受較多教育資源的不公平現象,更顯示社會階層流動不足。

  而大學國際化程度低,台灣學生全球流動的意願與能力都明顯不足,也很少外國跨國企業到台灣募才,台灣年輕人全球移動的意願與能力都偏低。

  第一項流動停滯,是學生自主流動的問題,如不能解決,台灣的創新力不會有所提升。第二項流動停滯將造成長期社會不公平,釀成社會不安定因素。第三項流動停滯如不盡速改善,台灣整體競爭力將會降低,國力衰退。

  提高學生自主流動機會,曾經是教改重要的理念與目標,經過多年努力,大學入學管道多元化目標已經達成,但顯然對提高學生自主流動性沒有太大幫助,校園依然充斥著「應付族」,沒有學習熱情。

  早些年,紐西蘭政治科學家弗林(James R. Flynn)長期研究全球20個國家標準智力測驗成績,發現各國間有一個共通現象:愈晚出生的世代,智商成績愈高,稱為「弗林效應」。科學家認為,資源不足會限制兒童腦部發育,弗林效應是各國營養改善、環境刺激豐富造成的。但最新的研究發現,弗林效應已開始趨緩,原本智商增加最多丹麥最近幾年已停止增長。 

  不過,在個別國家內進行的研究顯示,弗林效應在不同社會階層間依然存在,在西班牙及美國分別進行的族群智商研究都顯示,30年來智商成績愈低的那群兒童,增加幅度愈大,成績最高的前半段,幾乎沒有增加。研究更發現,貧窮的族群,智商成績和學校教育資源有關,生活水準較高的階層,則和遺傳及家庭環境關聯較高。

  弗林現象顯示,社會階層愈低的孩子,應該分配愈多的教育資源,政府有限的預算才能的到最大的效益,但台灣的教育體制卻反其道而行,社會階層愈高的孩子愈有機會進入好學校,分享愈多的國家教育資源。低社會階層的孩子,連智力發展的機會都不如人,何只是「輸在起跑點」,簡直是「輸在天注定」。一個號稱多元民主的社會,豈容天生不平等現象存在。

  提升大學國際化程度更是當務之急,台灣企業早已大步國際化,如遠東集團等大陸佈局較深的企業,外資持股已接近或超過半數,經營策略當然必須全球思維,但台灣教育體系供應的人才,能否滿足企業需求,顯然大有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