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How to do?還是What to do?

銀杏學園志工 吳保羅

教育是How to do老師:

  把工作做好,在課堂中教好學業就好,生活輔導?與學生分享成長的經驗?讓學生學習如何與同學相處及彼此分享和關心?鼓勵學生閱讀喜歡的書籍等等,都己不是份內工作,是額外的工作。

教育是What to do老師:

  做對的事,做對學生好的事,不是在課堂中教好學業就好,就要下課、下班了,只要能協助學生的事,都是自己份內的工作。

  與學生分享自己成長和學習的經驗,鼓勵學生多閱讀、多學習不同的事物,因為成績不是唯一評量的標準。告訴學生:人生就是不斷的學習才能成長,分辨和判斷。讓自己和學一起學習如何與同學、人們分享愛,在每一次和學生,學習和互動中會讓學生不斷學習做人處事和分享愛。

  自己是學生學習中互動的對象也是榜樣,因為學生會模仿老師,每一個學生張大眼睛看著老師付出什麼、用了多少心思、為他們準備許許多多的教材,讓學生喜歡上課、學習不同的知識。

  面對「弱勢學童」,老師先要學習如何認識「弱勢學童」及如何教導「弱勢學童」,才教好「弱勢學童」,因為他很敏感又脆弱,有一些難於管教、有一些會放棄學習、有一些來至問題家庭如家暴等等。他們成為學校教師班級經營的問題孩子,也可能是學校教育的問題學生。他們的問題不是品性不良而是學習成就不佳,他們的問題不是沒有能力學習,而是學習資源不足。

  How to do的老師:大都會一視同仁,因為天下一定有可憐人。老師在學校上課時基本上是驗收補習班的教學成果:學過的孩子踴躍搶答,使上課進行順暢而快速,進度可能不成問題;沒學過的孩子初次接觸,相形之下當然就顯得遲緩而笨拙,就算老師不加責怪,也難免心生自卑。對於弱勢的家庭和孩子而言,這意味有多麼沉重的學習壓力。

  What to do的老師:會想要如何能協助他,使他可以放心、安心的讀書和協助他和班上同學相處。如何協助他學習做人處事,不因貧困而自卑。如如何協助他建立閱讀習慣等等,盡所有可能去協助「弱勢學童」。

  課後照顧與輔導是協助這群學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藉由輔導解決學習疑惑、改善學習方法、提升學習興趣,進而提高了學習成就。協會將透過連結學校與社會資源提供課後照顧與輔導,讓這群學童能夠藉學習表現找到未來的希望。 教育照顧,不只是有能力去補習的孩子,而是一般沒有錢補習弱勢群族的孩子,以及不知道如何發出聲音以保障孩子受教權益的家長。面對如此高水準新的課程的能力指標,學校裡只是提早讓弱勢群族小孩,他們學習;挫折與失望,讓他們在國小學習的路上提早出局罷了,注定成為問題學生?中輟生?終身淪為社會邊緣人嗎?永遠沒有翻身的機會!

  「弱勢學童」,學校教育為了教學目標的一致性,往往不能有效地照顧學習成就較低的學童,為了教學進度及多數孩童的學習狀況,這些成就表現較低的孩童往往跟不上學習進度,長期如此更造成學習情緒低落。而這些孩子的家庭又多不能提供充裕的學習資源,因此多陷入惡性循環,十年二十年後,或許這個孩童仍舊在社會底層載浮載沉,無法因教育並藉社會流動而翻身。

教育是和學生共同學習分享愛,讓自己成為榜樣。 教育是教育自己,教導學生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育是和學生彼此學習生命對生命的熱情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