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人權:一個值得關注與探討的人權議題

台北體育學院/主任秘書及副教授 莊麗君

  今年3月9日一篇由前法務部部長王清峰親自撰文的「理性與寬容─暫停執行死刑」一文,表明了時任法務部部長推動廢除死刑政策的立場。此議題除引起政界與民間的激烈對辯外,王清峰女士也在這場紛爭中用下臺一鞠躬來述其志。王前部長雖已下臺,但從死刑廢除是否所衍生出的人權議題卻開始發酵。

  自1945年6月26日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結束時,聯合國憲章在美國舊金山市簽字,同年10月24日正式生效,其序言即明書「重申基本人權,人格尊嚴與價值,以及男女與大小各國平等權利之信念,創造適當環境,俾克維持正義,尊重由條約與國際法其他淵源而起之義務,久而弗懈,促成大自由中之社會進步及較善之民生。」而最後一句所言「較善之民生」,即為促進人民更好的日常生活事項,包含衣、食、住、行以及休閒娛樂等。其中休閒娛樂與人權之關連性,是頗值得我們從另一觀點嚴肅看待且加以深入探討的人權議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與科技的進步,人們生活型態轉變為時常處於緊張,以及情緒易受到壓抑的狀態,對此,無論心理或生理都需要給予適度調適。但臺灣社會普遍存有「勤有益,嬉無功」的觀念,對於求學、工作多負有相當之使命,卻往往不甚重視個人休閒生活。也因此常會聽到身邊的朋友提到,下班後或假日放假時,最想做的就是好好休息、睡個覺,而閒暇時最常做的事不外乎看電視、報章雜誌,或是上網。

   其實休閒所能產生之效益,於近幾年已獲得普遍認同與重視,然而大部分國人從未正視此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休閒人權,以致無法透過從事休閒活動的過程,對休閒活動有所體驗,並且對個人或社會產生有益的結果。研究顯示休閒所能產生之效益可以從許多層面來觀察,包括均衡的生活體驗,如紓解生活壓力、豐富生活體驗及調劑精神情緒;抑或豐富健全生活內涵,如維持健康體適能、啟發心思智慧、增進親子關係、促進社會交友關係、關懷生活品質;此外還能提昇生活品質,欣賞創造真美、肯定自我能力、實踐自我理想。

   綜合上述,可知休閒對於個人之心理、生理、經濟、家庭,甚至於整個社會都各具效益。不同族群可透過各種多元的休閒活動,達成真善美之生活情境,使個人獲得有價值之生活品質及有意義的人生觀。舉例來說,針對青少年族群,即可透過休閒教育來建立其正向的健康休閒觀念,或藉由休閒活動課程培養生活技能;面對職場壓力之中壯年族群,可經由適度的休閒活動以調適身心;至於銀髮族群則可利用休閒來豐富晚年生活,創造優質的後段人生。

   總之,休閒可以提供人們正向價值之生活意義,亦可幫助個人促進健康體能、提昇生活品質,這正呼應了聯合國憲章「較善之民生」之宗旨。休閒的重要性已廣為大眾所認知關注,「休閒人權」的概念與內涵應成為議題;歷年來對休閒相關的研究皆已證實其極富效益,休閒對於個人身心發展、健康促進、家庭關係、人際互動以及經濟利益都有顯著的影響。就在我們關心死刑的廢除與否、偏遠地區幼童的成長環境是否獲得改善等議題的同時,請別忘了先關心自己的休閒人權。因為,唯有先愛自己,才有能力、有資格去協助他人、關注社會、愛護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