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接納情緒談人際間的尊重

諮商心理師諮商心理師 涂瑞玲

  我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常是要求一個人要表現好,要功成名就,要合乎既定的標準,以「應該如何表現」來決定個人的價值;很少去鼓勵及關心一個人是否真正表達了自己內在的想法與感受。於是人與人間的真實自我不得不被隱藏起來,但真實的了解與接納,才能帶來珍貴的尊重與自由,過度活在面具的期望與目標,反而使人失去真正的信任與尊重。

  而想要認識自我與他人真實的內心狀態,得從情緒的認識與接納開始。情緒其實與道德無關,沒有好壞對錯,情緒是認識內在自我的指標。大多數人不喜歡較情緒化的反應,怕情緒影響既定的目標、或是干擾到別人及影響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等,所以就會強調要控制情緒,用理智、講道理的方式去壓抑或淡化情緒。當情緒常被壓抑、淡化或控制,很容易成為暗流,不知不覺影響著自己的內心與生活以及人際關係。通常我們不喜歡自己或別人亂發脾氣,就會想辦法淡化或否定有「生氣」的情緒,因此就會不自覺地產生許多間接攻擊、消極抵抗的方式,例如說長道短,傳說許多別人私下的流言,或是聯合次要敵人,合理化地攻擊主要敵人等。而許多女孩子被傳統教育教導,要做一個溫柔婉約的和平天使,於是在被熟人性騷擾時會先忍氣吞聲,不敢拒絕,不知不覺讓對方以為有機可乘,有的人因此導致被性侵。也有人為了當好好先生或好好小姐,在被別人侵犯時不敢表達心中真正的期望與不滿,以致逐漸覺得自己不重要,而導致有了憂鬱情緒。其實某些常感憂鬱的人(不是每一位),是因其內在的生氣累積到凍結而麻痺了,導致身體失去活力,生命失去能量,而有了厭惡自己致走向自我傷害的途徑。若是遇到此類型的個案,我會協助他先認識與接納自己的生氣情緒,學習建立建康而有界限地抒解情緒,卻不是要他去傷害自己或攻擊別人。例如透過各種身心放鬆與紓解的方式(身體的伸展、深呼吸、快走、在安全無副作用的環境下大聲喊叫等)、使用藝術媒材或書寫的方式宣洩情緒,使用空椅法假想對讓自己受傷的人給予反擊、告訴安全的第三者等,使受傷的心先透過自我的宣洩生氣方式得到紓解,因此能協助當事人重新找回生命的能量,當尊重自己的界限建立,再思考回到現實如何與對方溝通與解決問題,往往會較有自覺而自發地產生意想不到的智慧。

  至於某些外表好強爭勝的人,卻是有困難承認自己的脆弱、挫折與悲傷,以為承認失落、挫折與悲傷,會使別人輕看自己而掩飾負面情緒,如此使自己與別人產生距離與誤解,若遇重大挫折反而很難調適。特別是我們的傳統價值強調「男兒有淚不輕彈」,於是許多男人不易分享自己的挫折與悲傷,在壓力無法紓解下,選擇逃避而負面的方式,例如沉溺於電玩、酗酒、吸毒、外遇等,使問題更加嚴重而不可收拾。其實每一種負面情緒的背後,有其正面意義,就是因原來所渴望與期望的落了空,才會產生痛苦的情緒,先承認有多痛,才會找回最珍貴的情感與付出的原動力。例如面對重要他人的生離死別,必然有相當大的悲慟與混亂的過程,這代表這份關係對自己的重要與意義,也代表自己在其中所付出與曾經擁有的。接納每一個過程的情緒反應,勇於分享、表達各種強烈而未了的情緒,才能找回失落的熱情與原動力。雖然所愛的人已不在身邊,但試著肯定已有過的正面經驗,是不會失去的,把曾經擁有的美好經驗,轉化為愛自己、鼓勵自己的新力量。這期間盡可能尋求親友的關心與支持,互相分享所思所感,容許自己可以哭泣,使情緒得到適當的紓發。然而面對負面情緒不等於要讓情緒主導自己全部的生活與決定,只是需容許生活中能有空間與時間,讓受傷的情緒可以紓解、宣洩與被接納,才能走過自然療癒的過程。所以仍要試著在能力範圍內做生活中該做的事,例如照顧自己的基本生活起居,使生活維持常軌,但不是高標準的要求。走過傷痛,才能逐漸有勇氣接納對方已離開的現實,對失落情境之依附能放手,使自己能重建生活秩序。將對對方的思念與依賴,轉化為相信對方對自己的祝福、正面肯定與期許。最後能走到相信自己的內在力量,記起自己以往面對困難的能力,重建對生命的信念,使生命旅程能有新的出發。

  理想的情緒管理,是能自由的覺察情緒,又能收放自如,尊重自己和他人,給別人空間,能表達我的訊息和了解別人的訊息,不作人身攻擊。生氣時,我說:「當你(做了什麼)我的想法是。。。所以我覺得生氣」,而非「你很差,讓我很生氣」。當我們能理解與接納自己的情緒,才能對別人有同理心的了解與尊重。對自己的身心調整而言,需讓情緒有適當的宣洩管道,學會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不會對別人過度的依賴與期望,如此在人際的溝通與相處上,能有較適當的界限與表達自己內在想法與感受的能力,使得人際關係能達到真正的和諧、一致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