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困境

自由寫作者財經作家 許啟智

  持續多起的員工跳樓事件,讓鴻海旗下富士康集團近日成了中外媒體密集報導的焦點,最終在富士康宣佈將大舉加薪22%,中國媒體經指示不再擴大報導下劃下句點,但對台商而言,迷信中國廉價勞力時代結束了,台灣數十年來賴以成長的代工模式將面臨嚴苛考驗!

  過去廿年,中國成為全球工廠,數億處於社會底層,必須依賴至沿海工廠打工的農民,造就了人數可觀的代工大企業,台灣製鞋業、電子零件業、輪胎製造業等,將長時間勞動、賺取低薄收入的加工型態發展至極致,造就了過去十數年來持續獲利的好光景,但隨著中國快速成長,一胎化小孩不甘在永無出頭的工廠日以繼夜的工作,最後的苦果,用工人數眾多的富土康體會深刻。

  台灣企業長期來追求降低成本,在大陸代工賺錢的工廠,都是處於產品附加價值的末端,以富士康而言,生產一台ipad,富士康僅能取得約2.3%的產品組裝代工費,其他如耐吉的代工廠中的寶成、豐泰等,所賺取的代工費也相當低,台灣企業以往仗著大量低成本勞力,互相為了代工訂單砍價,隨著勞力成本提升,這些優勢將一去不返。

  除了富士康外,日本本田集團廣東佛山廠也發生員工要求加薪二成的罷工事件,顯然中國對於外資以中國工人為低廉成本來源,已經不再坐視,中國的高速經濟成長,讓貧富持續擴大問題更凸顯,去年中國政協第十一屆委員會中,一份權威內部調查指出,中國約0.4%的人掌握了70%的財富,農民工幾永無翻身之日,要消弭人民對貧富不均的怨懟,除了各省市持續調高基本工資外,依賴大量勞工代工獲利的台外資廠商,顯然也是重點目標。

  富士康事件,對台灣企業未嘗不是新的轉機,代工已走到末路,企業應該重新思考如何賺取位居上層的品牌、研發及通路端利潤,過往廿年專注於賺取工廠管理財的經營模式,如今走不通了!

  不甘蟄伏於外國品牌壓制,台灣的宏碁、宏達電、巨大等公司歷經艱辛,都在國際間打出了品牌的知名度,但是台灣大型的電子、鞋業代工廠,如同眾多「中國工人」一樣,是面貌模糊沒有姓名的,只能賺取由國際大廠取得的代工低毛利訂單,隨著富士康事件發生,應該要徹底覺醒。

  面對蘋果、三星等強大品牌、研發實力強大的電子大廠,台灣已無法持續代工偏安;政府在熱衷於兩岸經濟合作架構(ECFA)之際,更應該正視台灣在大陸代工業的困局,當中國不想當世界低價工廠時,台灣大型製造業者應何去何從?

  台灣的企業家應該捐棄以往互相競爭砍單,寧為雞首的心態,現在應該思考如何共同整合作戰,將多年來代工的技術,轉化成能賺取品牌利益,中國內需通路利益等方向發展。

  政府此時更應挺身而出,與台灣代工企業主們共同研商未來的發展方向,一起為提升企業利潤與產值共同來努力,同時也必須為台商在中國吃虧發聲;如果以目前政府心態冷漠,視富士康為單一事件不予重視,在中國勞動薪資大幅調升,且中國製造業者逐步有能力接手代工訂單下,台灣代工產業未來出現土崩瓦解的困局也將不令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