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營利組織與人道救援

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學生 賴佩淇

  自一九七○至一九八○年代,非營利組織的數量才開始激增,類型也越趨於多樣化,而有此變化,乃是為了因應整體社會不斷進步以及需求而產生。透過一群人所共同組織而成的團體,像是民法中非營利組織所規定的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然而,不管是為了什麼樣的目的或組織目標,身為非營利組織,最重要的一點即為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所謂的人道救援,在是基於人道主義而對受助者作出物資上或物流上的支援,其主要目的為拯救生命,舒緩不幸狀況以及維護人類尊嚴。兩者之間最大的相同點是在於都以「人」為最主要考量,視人的福祉為最重要之事,將人的生命看為最緊急之事,回顧台灣甚至推至全世界,可以發現每當有天災甚或說是人禍發生時,通常在現場處理事情最有效率的往往就是這些非營利組織,由於他們的付出,讓這些急需幫助的人有如在海上漂泊之人,抓到浮木似的。因此不僅僅看到了非營利組織發揮功能和見證效率,更看到對於人道救援的堅持。

  現今非營利組織的型態五花八門,然而若只有非營利組織卻無人道救援的精神時,其運作便顯得相當困難。當非營利組織沒有人道救援的精神在裡面,沒有將人道救援精神視為其重要之目標,在運作時便會缺少了那股衝動,就好比一台汽車要發動時,卻缺少了最重要的汽油般,一但少了核心,整個組織就會變得相當怪異。回想九二一、八八水災,若當時沒有慈濟和其他非營利組織用最快的速度搶先進入災區幫忙,恐怕在當地的狀況只會更加混亂,對於災情將沒有任何有意義的幫助。倘若這些非營利組織沒有人道救援精神,那麼又如何能夠或者說願意在第一時間就搶先進入災區幫忙呢?非營利組織的財源雖以募款為最大宗來源,然而因為人民也有人道主義的精神,故多半都願意做慈善捐款,也由於有這些財源的收入,才使得非營利組織能夠提供物質上的幫助。除了物質上資助外,非營利組織另外的功能就是在非物質上的幫助,因為組織中的人有共同目標和理想,因此願意付出個人的力量,在非物質層面上也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像是在發生天災時,給予家屬精神上的陪伴和支持。一個人能夠存活下去,有物質上的幫助固然重要,然而非物質層面更是最大的重點,如何戰勝「心魔」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非營利組織不僅僅是在物質上給予幫助,在精神也給足了支持,而這種物質和非物質皆來自於所謂的人道救援,故兩者間無法分開、分別。

  若以人道救援為主,卻無非營利組織,那麼也是無法好好運作的,因為這就有如廚師要煮一道料理,都已經構思好要煮些什麼菜,但是卻沒有材料和工具。想想這次國道走山事件,大家都有人道救援的精神,可是若沒有非營利組織在一旁安慰親人、家屬,那麼又要如何談人道救援呢?人道救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將一群人組織起來,並且加以運作,猶如「一盤散沙」若無組織起來,那麼就無法堆砌一座堅固的沙堡了。人道救援就像是非營利組織的重要精神,一但缺乏精神,就猶如行屍走肉般,更別遑論施行功效的部分了。既然兩者間的關係如此緊密,那麼更應該推廣出去,像一些屬國際性的組織,如紅十字會、世界展望會,在世界各國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蹤影,尤其現在強調「地球村」的概念,若只是一味地固守自己的國家,而不願向外敞開心胸去,那麼最後的結果將猶如清朝末年的結果,此乃時勢潮流席捲而來,無法抵抗。因此,若能夠和其他國家的非營利組織合作,相信必能將人道救援的精神再向外拓展並且發揚光大,且非營利組織除了能代表國家做國民外交,更重要的是由於非營利組織無政治上的性質,因此較能夠且較適合從事人道救援的服務。且由於非營利組織不像政府組織常常受到繁文縟節的限制而使得效率低,像是這次國道走山事情,必須請一群工人來工作,但卻未按時供應便當,由此可見政府部門的效率,但若交手給非營利組織來承辦,則其以人道救援為主要目標,此時肯定是相當有效率的。古語:「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因此當非營利組織間能夠採取合作或夥伴關係式的合作模式,除了如前述能夠促進外交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這種夥伴合夥、合作關係,使得個非營利組織間能互相交流切磋,將有利於組織整體發展。

  非營利組織與人道救援間實屬不可分割的兩體,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視人之生命為主且因應社會變遷而設立各種非營利組織以達到人民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