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與尊重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 林佳瑩

   畢業於大傳系,曾經在電視新聞台工作的我,對於電視新聞的「產出」與「真實性」抱持著十分懷疑的態度,其實就連在學校上課時,很多老師同學們也都說現在的新聞是「娛樂八卦」新聞,看看就好,當作茶餘飯後的休閒娛樂;甚至有些老人家會說:「新聞攏是假的」。對於新聞,大家的態度感覺就像是在聊八卦、好像事不關己。記者在跑新聞時,不再是以「求知」的心態,而是以觀眾的喜好、收視率、議題聳動等為主要條件,更誇張的是常會以「觀眾有知的權利」來合理報導行為。

  新聞報導何時變成這麼隨便且膚淺的工作?新聞工作者對於自己工作的社會責任真的有認知嗎?新聞報導的本質還存在嗎?新聞媒體的高層難道只知道收視率嗎?這些問題我想要歸根於對人權的尊重、對工作的尊重、對社會的尊重,才能根本解決。

  最近鴻海集團旗下的富士康科技公司接連爆出員工尋短的自殺消息,媒體大肆篇幅的報導,郭台銘請媒體不要再繼續報導,不要產生維特效應〈註一〉,拜託媒體三思。這個事件只是媒體渲染報導的冰山一角而已,像是SARS、H1N1等新聞,媒體密集大篇幅的重複報導,也造成人心惶惶、社會動盪不安的原因;像是藝人的八卦、立法院的口角打架、搶劫、擄人勒索、黑道鬥毆...等腥羶色的新聞充斥在現在的電視裡,好像每台都在比較誰的新聞夠嗆、有收視率,反觀這樣的報導模式,是否也讓現在的社會大眾思考模式都是負面的?媒體的社會責任似乎遇上了收視率就變得一文不值,殊不知記者的筆、新聞長官的一念之間也是可以定人生死的!

  新聞該如何做到尊重?從尊重「人」開始,新聞工作者首先應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工作。尊重自己也就是尊重受訪者,像遇到災害的新聞,媒體報導常會出現血腥的畫面,甚至連受難者的長相都一清二楚,若能將心比心,尊重自己的專業也尊重家屬的心情,更尊重受難者或是傷者的感受,新聞可以更好。再來以尊重的態度來報導各種新聞,尊重觀眾有知的權力的同時,也尊重自己所做的報導是否有後續不良的效應,言詞的使用、畫面的擷取都是記者們應該要注意的。最後請把關新聞,站在第一線得知消息,請不要變成不當人士的共犯,不要讓自己淪為共犯結構的一員,善盡自己的社會責任,新聞報導少一點負面思考,多一點人性積極面,新聞媒體工作者絕對有讓社會更好的使命。

  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是掌握社會脈動,站在新聞事件最前線的守門人,透過文字、聲音、影像,記錄傳達社會現象,反映社會真實,同時也是監度制衡政府的角色,肩負相當大的社會責任。若每位新聞工作者對於自己工作的社會責任都有認知,也都願意以「尊重」的角度來報導新聞,相信新聞不會只有負面新聞,所謂的媒體平衡報導更是重要,千萬別讓新聞傳播媒體成為台灣社會的新亂源。

〈註一〉:
1744年德國文豪哥德發表小說「少年維特煩惱」,當時歐洲許多人仿效主角自我傷害的行為,後來人們把自殺、自殘的模仿現象,稱為「維特效應」。